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描绘了日军侵略给中国带来的无尽伤害,松花江在中国东北,由此可知这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初的“九·一八”事变,故答案选A,BCD三项战场均不在东北。
【点评】创设新情境,挖掘新史料重新认识和解读历史是当下高考命题方式的主流方向和趋势,材料以歌谣的形式来考查学生对“九·一八”事变的感知能力是此题的最大特点。
(单选题)
20世纪30年代,一曲凄怆的《松花江上》唱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歌中唱到:“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歌中的“那个悲惨的时候”指的是()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南京大屠杀
D淞沪会战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单选题)
20世纪30年代,一曲凄怆的《松花江上》唱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歌中唱到:“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歌中的“那个悲惨的时候”是指()
(单选题)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这曲凄怆的《松花江上》唱出了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歌曲中“那个悲惨的时候”是指()
(单选题)
以下是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30年代时发生的重大事件,从本质上()
(单选题)
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期间,美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增强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属于这类措施的是()
(单选题)
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
(单选题)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中国思想理论界出现了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和中国社会史问题的论战。论战围绕“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国历史上是否经过奴隶制社会、中国封建社会的性质及特征等问题进行。这一论战表明()
(单选题)
20世纪30年代西方大危机和70年代经济危机的共同点不包括()
(单选题)
20世纪30年代,国际形势的变化,对中国政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
(单选题)
关于20世纪30年代埃塞俄比亚抗击意大利侵略的叙述,错误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