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于战国前,是中国最古老的天文学说,现见于汉代的《周髀算经》。其实这似乎是很正常的,很符合人们最容易想象得到的形式,因为在基督教中亦有类似的说法。
盖天说的主体是「天圆地方」,然而后来人们活动范围扩大,学说演变成天地均圆。天地像反转的盘子,天盖于地。此说主要用以解释四季变化。旧说称天地间有阴阳两气,光透不过阴气,太阳每天穿梭阴阳气间,夏天阳气多故日长,冬天阴气多故日短。新说称太阳有七条轨道,即七衡六间,太阳在轨道间运动。夏至时于第一衡(内衡),冬至时于第七衡(外衡)。盖天说更据勾股定理(即勾股定理)认为天地相距八万里。因为他们认为阳光照射范围有限,人可见范围亦有限,太阳于内衡时较近北方,人可见时间较长;外衡时较近南方,人可见时间较短。这点有些像南北回归线之设。但此说有很大的缺憾,首先,于春秋二分时,太阳的确升于正东,没于正西,但在计算中其轨道(第四衡、中衡)中夜间轨道却比日间轨道长三倍。而且,按其说计算,外衡比内衡长一倍,即是太阳在冬至时太阳比夏至时多走一倍远,但太阳在冬至的活动并不比夏至快一倍啊。是以此说后来便被浑天说取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