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历类考试大学理学
(简答题)

试述核小体的结构要点及其实验证据。

正确答案

结构要点:
1、每个核小体单位包括200bp左右的DNA超螺旋和一个组蛋白八聚体及一个分子H1。
2、组蛋白八聚体构成核小体的盘状核心结构,由4个异二聚体组成,包括两个H2A-H2B和两个H3-H4。两个H3-H4形成4聚体位于核心颗粒中央,两个H2A-H2B二聚体分别位于4聚体两侧。每个异二聚体通过离子键和氢键结合约30bpDNA。
3、146bp的DNA分子超螺旋盘绕组蛋白八聚体1.75圈,组蛋白H1在核心颗粒外结合额外20bpDNA,锁住核小体DNA的进出端,起稳定核小体的作用。包括组蛋白H1和166bpDNA的核小体结构又称染色质小体。
4、两个相邻核小体之间以连接DNA相连,典型长度60bp,不同物种变化值为0~80bp。
实验证据:
a、用温和的方法裂解细胞核,铺展染色质,电镜观察未经处理的染色质自然结构为30nm的纤丝,经盐溶液处理后解聚的染色质呈现10nm串珠状结构。
b、用非特异性微球菌核酸酶消化染色质,经过蔗糖梯度离心及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发现绝大多数DNA被降解成约200bp的片段;部分酶解,则得到的片段是以200bp不单位的单体、二体(400bp)、三体(600bp)等等。如果用同样的方法处理裸露的DNA,则产生随机大小的片段群体,由此显示染色体DNA除某些周期性位点之外,均受到某种结构的保护,避免酶的接近。
c、应用X射线衍射、中子散射和电镜三维重建技术研究,发现核小体颗粒是直径为11nm、高6.0nm的扁园柱体,具有二分对称性,核心组蛋白的构成是先形成(H3)2·(H4)2四聚体,然后再与两个H2A·H2B异二聚体结合形成八聚体。
d、SV40微小染色体(minichromosomE.分析与电镜观察:用SV40病毒感染细胞,病毒DNA进入细胞后,与宿主的组蛋白结合,形成串珠状微小染色体,电镜观察到SV40DNA为环状,周长为1500nm,约含5.0kb。若200bp相当于一个核小体,则可形成25个核小体,实际观察到23个,与推断基本一致。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 (简答题)

    试述核小体的结构要点及其实验证据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试述核小体的结构要点。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试述核小体核心颗粒的结构。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试述核孔复合体的结构及其功能。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试述核纤层的动态变化及其功能。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试述核孔复合体的结构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试述核被膜的超微结构及功能?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试举例说明非对称性搜索的实验证据及其理论意义。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简述线粒体与叶绿体的内共生起源学说和非共生起源学说的主要论点及其实验证据。

    答案解析

快考试在线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