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与恩格斯使用“交往”以描述人的总体活动之关系性,包括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该思想得到我国学者陈力丹的阐发,形成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论,认为一定的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和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又有其独立和能动性的一面。
该理论要求将精神交往置于人类社会交往大系统中考察,有别于西方尤其是行为主义传播学,能够揭示信息产品的生产过程及结构,揭示人与人传播关系的本质。
(名词解析)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论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略
相似试题
(简答题)
马克思精神交往和行为主义的区别。
(简答题)
马克思精神交往理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填空题)
田中义久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概念出发,把人类的交往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与人的体能有关的“能量交往”;一种是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相联系的();一种是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的精神交往,即()。
(简答题)
论述精神生产的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辨证关系。
(简答题)
试述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
(单选题)
认为信息传播属于人类的精神生产相对应的精神交往活动的范畴,这是()。
(简答题)
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式下舆论监督的特点。
(单选题)
自由主义传播理论的思想来源为1644年()的《论出版自由》。
(简答题)
试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党报思想及其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