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材料一:1961年4月,“东方一号”飞船载着27岁的苏联空军少校加加林实现第一次人类太空行走,8年后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足印。1986年1月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起飞后凌空爆炸,7名宇航员殉难蓝天,2003年2月,美国“哥伦比亚号”号航天飞机在返回途中解体,宇航员全部牺牲;2003年10月至2011年11月,中国神舟载人系列飞船出色的完成了任务,为我国未来空间站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材料二:2011年4月12日,是人类载人航天活动50周年纪念日。我国的载人航天还处于发展阶段,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航天人尊重科学,以科学的精神、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机制推动工作,大胆探索创新、自强不息、勇于超越、埋头苦干的结果。
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重大科技工程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积累了新形势下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的重要经验;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证明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计划、程序、步骤等举措是科学的。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不会停止,她的奥秘会不断的为人类所揭示。
联系材料一说明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体现了哪些认识论的道理?
正确答案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认识到实践,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总是在成功与失败之间徘徊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
③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不会停止,她的奥秘会不断的为人类揭示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
④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答案解析
结合材料二分析我国载人航天人是如何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的。
正确答案
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航天人大胆探索创新,自强不息,勇于超越、埋头苦干,体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航天人在工作中,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取得了载人航天方面的成就。
答案解析
考点:认识论和唯物论
点评:该题考查认识论和唯物论的原理,本题考生首先要审清试题,确定考试的哲学范畴,然后联系教材知识,根据材料去选取相关的哲学原理进行回答,对于认识论的原理关键词主要有实践、认识、真理等,对于主观能动性与规律的辩证关系,考生也要记牢固,本题难度一般。
相似试题
(简答题)
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图(单位:m)及冬半年天气系统示意图。 材料二:1961年至1990年成都与上海有关气象资料。 材料三 “天府”在人们的印象中是“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谨”。2008年2月,由《中国国家地理》举办的“新天府”的评选中,成都平原排名榜首,从而把“天府”的称号持守了2300多年。
(简答题)
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图(单位:m)及冬半年天气系统示意图。 材料二:1961年至1990年成都与上海有关气象资料。 材料三 “天府”在人们的印象中是“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谨”。2008年2月,由《中国国家地理》举办的“新天府”的评选中,成都平原排名榜首,从而把“天府”的称号持守了2300多年。
(简答题)
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图(单位:m)及冬半年天气系统示意图。 材料二:1961年至1990年成都与上海有关气象资料。 材料三 “天府”在人们的印象中是“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谨”。2008年2月,由《中国国家地理》举办的“新天府”的评选中,成都平原排名榜首,从而把“天府”的称号持守了2300多年。
(简答题)
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图(单位:m)及冬半年天气系统示意图。 材料二:1961年至1990年成都与上海有关气象资料。 材料三 “天府”在人们的印象中是“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谨”。2008年2月,由《中国国家地理》举办的“新天府”的评选中,成都平原排名榜首,从而把“天府”的称号持守了2300多年。
(简答题)
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图(单位:m)及冬半年天气系统示意图。 材料二:1961年至1990年成都与上海有关气象资料。 材料三 “天府”在人们的印象中是“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谨”。2008年2月,由《中国国家地理》举办的“新天府”的评选中,成都平原排名榜首,从而把“天府”的称号持守了2300多年。
(单选题)
2013年1月8日凌晨,超强台风“海燕”在菲律宾中部东萨马省登陆,它可能成为有历史记载以来人类遭遇的最强风暴。图4示意台风“海燕”的移动路径,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单选题)
2013年1月8日凌晨,超强台风“海燕”在菲律宾中部东萨马省登陆,它可能成为有历史记载以来人类遭遇的最强风暴。图4示意台风“海燕”的移动路径,读图完成以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