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2000多年前,儒家提出了自己的大同理想社会;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选自《礼记·礼运》)
材料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选自《十八报告》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叙述)
结合研究材料二与材料一在思想内容上的异同,谈谈你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理解。
正确答案
②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必须去其糟粕,剔除其消极成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剔除了大同理想中男女有别等带有封建制度烙印的消极思想成分。
③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还应推陈出新,结合时代要求进行丰富和创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在继承大同理想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新内容。
答案解析
抓住设问,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理解,也就是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有人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实现,完全取决于中国共产党能否进行科学的领导。”请用政治生活的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析。
正确答案
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实现,党的领导是否科学起着关键性作用,但并不是全部作用。
③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离不开我国各级各类国家机关科学行使国家职能,离不开各民主党派科学有效地发挥参政党作用,离不开广大公民的积极参与,离不开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
答案解析
评析题,运用辩证思维,先指出不科学,再运用党的知识分析原因即可。
考点: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党的有关知识。
点评:评析类的材料题是高考的常考内容,它具有辨析题的思维含量,又具有材料题的内容范围。特别是最近两年迎合具体知识考查,基本概念理解类的评析材料题较为多见,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应该明确评析标准,即解答此题的核心知识点。其次立足正反两个方面进行理论阐述,最后明确正确的方向和标准。
相似试题
(简答题)
早在2000多年,我国古人就提出了“大同社会”的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运·大同》)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简答题)
早在2000多年,我国古人就提出了“大同社会”的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运·大同》)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洪秀全决心借助“上帝”的权威,宣传自己的反封建思想,以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人间“天国”。为了宣传拜上帝教,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结合起来,用三年的时间从事宗教理论建设。这样,洪秀全就将千百年来中国农民要求平等自由的理想,通过理论表达出来了。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请回答: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洪秀全决心借助“上帝”的权威,宣传自己的反封建思想,以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人间“天国”。为了宣传拜上帝教,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结合起来,用三年的时间从事宗教理论建设。这样,洪秀全就将千百年来中国农民要求平等自由的理想,通过理论表达出来了。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请回答: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洪秀全决心借助“上帝”的权威,宣传自己的反封建思想,以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人间“天国”。为了宣传拜上帝教,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结合起来,用三年的时间从事宗教理论建设。这样,洪秀全就将千百年来中国农民要求平等自由的理想,通过理论表达出来了。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请回答:
(单选题)
在美国西点军校,一个2000多年前的中国人提出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思想受到了学员的追捧。这个人是()
(单选题)
“在激进的理想主义背后,隐藏着狭隘的农民意识;在基督上帝的外衣下,其实质反映的却是小农的现实需要与儒家的大同理想。”这段话评论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