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体系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其中充满着力量与利益的博弈。 材料一: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它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南非的布须曼人、有教养的中国官吏,还是原始的巴塔哥尼亚人。因此,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根据人民版《历史·必修Ⅱ》整理 材料三:有近代意义的“最惠国待遇”滥觞于17世纪的欧洲。……1860年英法通商条约的签订,使现代意义的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才真正诞生。在最惠国原则发展历史上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相互无条件的最惠国原则只是通行于“(基督教)文明国家之间”的规则,有些最惠国条款明文把第三国写作“其他基督教国家”。 ——《“最惠国待遇”的源流及其他》 根据材料二,归纳19世纪中期世界市场发展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分析指出形成世界市场的主要条件。
正确答案
条件: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为世界市场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交通运输业的革命为世界市场形成提供了技术条件;殖民扩张的加剧,促进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简答题)
世界体系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其中充满着力量与利益的博弈。 材料一: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它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南非的布须曼人、有教养的中国官吏,还是原始的巴塔哥尼亚人。因此,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根据人民版《历史·必修Ⅱ》整理 材料三:有近代意义的“最惠国待遇”滥觞于17世纪的欧洲。……1860年英法通商条约的签订,使现代意义的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才真正诞生。在最惠国原则发展历史上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相互无条件的最惠国原则只是通行于“(基督教)文明国家之间”的规则,有些最惠国条款明文把第三国写作“其他基督教国家”。 ——《“最惠国待遇”的源流及其他》
(简答题)
世界体系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其中充满着力量与利益的博弈。 材料一: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它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南非的布须曼人、有教养的中国官吏,还是原始的巴塔哥尼亚人。因此,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根据人民版《历史·必修Ⅱ》整理 材料三:有近代意义的“最惠国待遇”滥觞于17世纪的欧洲。……1860年英法通商条约的签订,使现代意义的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才真正诞生。在最惠国原则发展历史上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相互无条件的最惠国原则只是通行于“(基督教)文明国家之间”的规则,有些最惠国条款明文把第三国写作“其他基督教国家”。 ——《“最惠国待遇”的源流及其他》
(简答题)
世界体系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其中充满着力量与利益的博弈。 材料一: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它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南非的布须曼人、有教养的中国官吏,还是原始的巴塔哥尼亚人。因此,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根据人民版《历史·必修Ⅱ》整理 材料三:有近代意义的“最惠国待遇”滥觞于17世纪的欧洲。……1860年英法通商条约的签订,使现代意义的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才真正诞生。在最惠国原则发展历史上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相互无条件的最惠国原则只是通行于“(基督教)文明国家之间”的规则,有些最惠国条款明文把第三国写作“其他基督教国家”。 ——《“最惠国待遇”的源流及其他》
(简答题)
世界体系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其中充满着力量与利益的博弈。 材料一: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它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南非的布须曼人、有教养的中国官吏,还是原始的巴塔哥尼亚人。因此,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根据人民版《历史·必修Ⅱ》整理 材料三:有近代意义的“最惠国待遇”滥觞于17世纪的欧洲。……1860年英法通商条约的签订,使现代意义的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才真正诞生。在最惠国原则发展历史上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相互无条件的最惠国原则只是通行于“(基督教)文明国家之间”的规则,有些最惠国条款明文把第三国写作“其他基督教国家”。 ——《“最惠国待遇”的源流及其他》
(单选题)
毛泽东指出:“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一分为二,这是个普遍现象。”毛泽东上述论断的含义是() ①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维中,矛盾都是普遍存在的 ②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点,即优点和缺点、成绩和错误 ③复杂的事物包含着许多矛盾,其中有一个矛盾处于支配地位 ④矛盾存在于事物发展过程之中,并贯穿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单选题)
胡锦涛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充满艰辛、充满创造的壮丽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没有坚强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者任何人创造的,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赫拉克利特的观点属于()
(简答题)
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重要分水岭。此后的几百年间,怀揣着“财富梦想”的远洋航行,充满“血与火”的殖民扩张,伴随着蒸汽、电气和信息的技术革命,国家间的相互竞争不断加剧,民族间的相互对话不断加强,孤立的世界逐步融合为一个整体。请根据所学知识,围绕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概述世界从“孤立”走向“整体”的过程。
(简答题)
材料一:如果全球化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 ——摘编自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 材料二:全球化的第二阶段,围绕地区霸权和全球利益,西欧国家以鲜血争夺着全球化浪潮的主导地位,从19世纪70年代到二战结束这种争夺尤为激烈,其中涉及到洛林矿区的归属、巴尔干地区的角力甚至更广阔的领域…… ——摘编自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 材料三:二战后,美国和前苏联取代西欧成为主导全球化的核心,但它们之间遏制与反遏制的政治对立,“没有硝烟”的军事抗衡,将世界撕裂为两个新的东西方文明。在华约建立后的十年里,中国呈现出集体的焦虑与浮躁,亚非会议上反对霸权的诉求,广大农村集体主义的豪情,能源产业“超英赶美”的盲动……都折射出中国人急于改变处境的焦急心态,即突出美苏重围发展中华文明。 ——摘编自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材料四:不同文明的借鉴,普遍原则的达成已多次证明是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当1951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舒曼计划”后,1967年8月印尼等东南亚国家也在曼谷作出了相应的尝试,成立了旨在促进本地区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合作组织。在人类文明高速交融的今天,区域合作与市场经济,自由贸易与关税对等越来越成为拉动经济全球化的杠杆。 ——摘编自孙景峰《经济全球化对全球文化的影响》 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当今经济全球化应遵循的普遍原则。
(简答题)
材料一:如果全球化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 ——摘编自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 材料二:全球化的第二阶段,围绕地区霸权和全球利益,西欧国家以鲜血争夺着全球化浪潮的主导地位,从19世纪70年代到二战结束这种争夺尤为激烈,其中涉及到洛林矿区的归属、巴尔干地区的角力甚至更广阔的领域…… ——摘编自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 材料三:二战后,美国和前苏联取代西欧成为主导全球化的核心,但它们之间遏制与反遏制的政治对立,“没有硝烟”的军事抗衡,将世界撕裂为两个新的东西方文明。在华约建立后的十年里,中国呈现出集体的焦虑与浮躁,亚非会议上反对霸权的诉求,广大农村集体主义的豪情,能源产业“超英赶美”的盲动……都折射出中国人急于改变处境的焦急心态,即突出美苏重围发展中华文明。 ——摘编自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材料四:不同文明的借鉴,普遍原则的达成已多次证明是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当1951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舒曼计划”后,1967年8月印尼等东南亚国家也在曼谷作出了相应的尝试,成立了旨在促进本地区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合作组织。在人类文明高速交融的今天,区域合作与市场经济,自由贸易与关税对等越来越成为拉动经济全球化的杠杆。 ——摘编自孙景峰《经济全球化对全球文化的影响》 材料二中,作者认为“从19世纪70年代到二战结束,西欧国家以鲜血争夺着全球化浪潮的主导地位”,请用史实说明这一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