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历类考试大学文学
(简答题)

以《一九八六年》为例,说明余华是如何在暴力叙述下实现批判历史的启蒙意图?

正确答案

余华对历史的解构并不意味着某种虚无主义,他还试图在小说中表达近似于鲁迅小说"批判国民性"的启蒙主题。但他对国民性的批判不是一种道德批判,而是在伦理层面中的人性批判。对于《一九八六年》中的疯子而言,他的生命体验是以"疯癫"的形式展开的,这种"疯癫"既是疯子的现实存在状况,也是他独立于周围群众的标志。当疯子以自残的方式将历史展现在群众面前时(即对历史施加暴力刑罚时),一种启蒙主义的布道场景已横亘在面前:疯子其实是一个启蒙者的隐喻,他以自身肉体的毁灭为代价,展示着用暴力颠覆"文革"历史的启蒙仪式,而围观群众的兴高采烈,又昭示了一个蒙昧群体的存在。这一自残场景中的"围观"现象,与鲁迅的小说《药》中群众观看夏瑜被杀的场景有异曲同工之处。在"看/被看"的场景中,启蒙者与愚昧者的处境居然历经一个世纪仍未改变:无论启蒙者做出何种牺牲,招来的都只是看客们心满意足的"欣赏",启蒙仪式成了娱人耳目的表演行为。《一九八六年》首先在此层面上获得了与鲁迅小说相似的启蒙主题。而且.当"疯癫"被余华用作颠覆历史的核心意象时,它已不再具备道德意义上的价值判断。"疯癫"并不是人性恶的表征,而仅仅是疯子在现实当中的伦理处境,疯子的自残只不过是他内心生命体验的现实回放:既然疯子的内心世界因为"文革"历史的迫害而变得支离破碎,那么,他的自残就不过是他生命体验的正常表现。在现代伦理学看来,这种一己的生命体验既是他的存在状况.也是展现他个体生命体验的自由。在这个意义上说,疯子的疯癫行为其实符合他自身的生命逻辑,因而也是一种正常的存在状态。但在围观的群众看来,疯子的自残行为又的确是疯癫的表征。那么,如果从现代伦理学的角度去窥探群众的存在状况时,就会发现,在表面上看,群众才是清醒的大多数,他们围观疯子自残的场景,似乎表明了自身理性的健全。可是,如果疯子的存在状况是合法和正常的话,那么,群众在围强行为中展现的惊讶、兴奋和恐惧就是不正常的,换言之,群众对疯子正常生命体验的无法理解,恰恰表明了他们自身的"疯癫"状态,这是另一种形式的"疯癫"。福柯说过,人们为了证明自己的神志健全,往往用非理性的方式对待自己眼中的疯子,这种方式其实就是另一种形式的疯癫①。因此,当观看疯子自残的群众用怜悯、歧视、窥探、嘲笑等行为将疯子从理性的大多数中排除出去的同时,也证明了自身存在状况的"疯癫"。在这里,疯子与群众的存在状态发生了微妙的对调:疯即是不疯,不疯即是疯。从这个角度说,《一九八六年》已然具备"五四"文学批判国民性的启蒙主题:当疯子以启蒙者的形象出现时,以自残为表征的启蒙仪式却遭到了一群疯人的耻笑。群众自身"疯癫"形式的表现,既是对于启蒙者的不理解,也是愚昧的国民性表征。因此,《一九八六年》在对人物存在状况的考究中,表明了余华关注启蒙问题的视域转换:不是从民族国家的角度,而是依据个体的生命体验,在生存论的维度重审历史的合理性。这一启蒙叙事正是先锋作家重视生命个体的具体表现。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 (简答题)

    以《一九八六》为例,简要说明余华小说对五四文学批判国民性的启蒙主题的继承。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以作品为例,论述余华在创作转型后其作品所体现出来的新特点。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从《一九八六年》到《活着》,余华小说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变化?你认为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以李白《独坐敬亭山》为例,说明诗人的体验是一种“移情”体验。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以杜甫的《羌村三首》为例,如何理解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结。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以林黛玉为例,说明典型的艺术魅力。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以林冲为例,分析《水浒传》是如何结合人物处境表现人物性格的变化的。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以《山上的小屋》为例,简要说明残雪小说的基本特征。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以《项羽本纪》为例,说明《史记》人物传记的艺术成就。

    答案解析

快考试在线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