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历类考试大学工学
(简答题)

简述陶瓷坯体在烧成过程中要经历哪些物理、化学反应?

正确答案

坯体的烧制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交错进行的过程。可以将日用陶瓷的烧成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坯体水分蒸发期(室温~300 ℃):
坯体在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排除干燥后的残余水。随着水分的排出,固体颗粒紧密靠拢,伴随着少量收缩。但这种收缩不能完全填补水分排除后所遗留的空隙。控制坯体入窑水分是本阶段快速升温的关键。本阶段要加强通风,目的是使被水气饱和的烟气得到及时排除,不致因其温度继续下降到露点而析出液态水,凝聚在制品表面造成“水迹”或开裂等缺陷。
氧化分解与晶型转变期(300~950℃):
在这一阶段,坯体内部发生较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
(1)粘土中的结构水的排除。粘土矿物因其类型、结晶完整程度和颗粒度的不同,排除结构水的温度也有所差别。粘土矿物排除结构水也与升温速度有关。随着升温速度的加快残留结构水的排除向高温推移,甚至要到1000℃以上才能完成;

玻化成瓷期(950℃ ~烧成温度):  (1)在1020 ℃前继续氧化分解反应,排除残留结构水; (2)硫酸盐的分解和氧化铁的还原与分解。此阶段的烧 成气氛对坯体的化学反应影响极大。在氧化气氛中,硫酸盐 与高价铁的分解往往推迟到1300℃以后进行。  (3)形成大量液相和莫来石晶相。长石—石英—高岭土三组分瓷,随着温度的升高,高岭石在925℃左右经过放热反应,生成铝硅尖晶石开始转化为莫来石(3Al2O3•2SiO2),非晶态二氧化硅转化为方石英。  (4)石英溶解、莫来石重结晶和坯体烧结。在1200 ℃以后,随着温度的升高,石英的溶解度迅速增大。石英含量降低,从而熔体的成分不断变化。这种高硅质熔体将细小针状莫来石溶解,高温时粒状和片状莫来石也受到强烈的侵蚀,使坯体中液相量大为增加。大量液相促使晶体发生重结晶和使坯体致密化。  冷却阶段(烧成温度~ 常温):  冷却初期,即由烧成温度冷却至800℃ ,这是冷却过程的重要阶段,采取快冷的方法。冷却中期:由800-400℃ ,这是冷却的最危险的阶段。由塑性变为固态,在573℃α-石英转变为β-石英,体积收缩0.82%,必须缓慢。冷却后期:400℃ -室温,针对陶和瓷采取不同降温措施。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 (简答题)

    陶瓷坯体在烧成过程中要经历哪些物理、化学反应?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坯体在干燥过程中要经历哪几个阶段?坯体如何变化?

    答案解析

  • (判断题)

    将坯体经窑炉高温处理,使之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而制得陶瓷的制品过程叫烧成。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阐述坯体在压制过程中的变化?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陶瓷制品在烧成过程中容易产生的缺陷有哪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排除?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坯体在干燥过程中,随着水分的排除要产生收缩,这种收缩叫干燥收缩,干燥收缩一般为()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陶瓷坯体有哪几种干燥方法及设备?简述其原理?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变形是陶瓷产品常见的缺陷之一,在烧成过程中()会产生变形。

    答案解析

  • (判断题)

    坯体在干燥时有一定的收缩有利于坯体脱模。

    答案解析

快考试在线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