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历类考试基础知识

(题干)

本题共计 3 个问题

明清以来在中西文化交流与融会的过程中,基督教传教士发挥了无以替代的作用。
材料一:1583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1601年获明神宗恩准在北京传教,1610年逝世。葬礼由徐光启主持,一位太监问内阁首辅叶文忠:“自古皆无赐葬,何独厚于利子?”叶答:“学问有一如利子者乎?姑无论其它事,即译《几何原本》一书,便宜赐葬地矣。”
——叶行军《党校内的宗教墓碑》
材料二:19世纪60、70年代,传教士大批涌入中国。1870年,英国人李提摩太来华传教,遇到华北饥荒,投入到赈济灾荒的慈善活动中。1891年,李提摩太投入到广学会的工作中,通过办《万国公报》和出版书籍,成为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思想启蒙机构。……他发现了变法维新的严重问题,告诫康、梁等维新人士注意变法的节奏。
——文风《上帝的使者——李提摩太在中国》
材料三:1919年,美国传教士司徒雷登创办燕京大学。他认为大学的核心就是思想自由、学术自由。他对有名望、有真才实学者,登门拜访,高薪聘用,如陈寅恪、谢冰心、钱玄同等。1949年8月,作为美国驻华大使的司徒雷登被迫回到美国。1955年他写下遗嘱,希望死后将他的骨灰送回中国。1960年,《别了,司徒雷登》被选入《毛泽东选集》,注释中说他“积极支持国民党反动政府进行反人民的内战”。
——据秦海《一个完整的司徒雷登》整理

简答题
1

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利玛窦来华文化交流的背景?据材料一指出利玛窦获得“赐葬”的原因。徐光启把利玛窦介绍的西方科技思想和方法写进了他的哪部著作?

正确答案

背景:新航路开辟;天主教向外传教;明朝较为开明的对外政策。
原因:学问渊博,翻译数学著作《几何原本》。
著作:《农政全书》。

答案解析

根据时间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背景,新航路开辟为中西交流,西学东渐提供了途径;欧洲宗教改革,天主教地位下降,急于对外传教,寻找新的教徒;明朝前期曾经实行过较开明的对外政策。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内阁首辅叶文忠的回答说明了利玛窦获得“赐葬”的原因——翻译《几何原本》。结合所学知识,徐光启的著作是《农政全书》。
简答题
2

结合史实分析材料二中19世纪60、70年代大批西方传教士涌入中国的原因?与利玛窦相比,李提摩太在华传教的策略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迫使清政府在1858年签订了《天津条约》,规定外国人可往内地传教。

答案解析

结合时间分析传教士大量涌入中国的原因,即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条约》中有关外国人可深入内地传教的相关规定。对比二人的传教,利玛窦利用传播欧洲近代科学来赢得中国人的信任,而李提摩太则积极参与中国的社会公益和社会必革,以此来增加对中国的影响力。
简答题
3

据材料三概括司徒雷登创办的燕京大学有何特色?1949年司徒雷登被迫离开中国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1962年司徒雷登逝世后遗愿无法实现的原因。

正确答案

特色:思想和学术氛围自由;师资力量雄厚。
原因:解放战争中共取得了胜利,国民党政权被推翻。
原因:美国因冷战对中国实行敌对政策,双方处于对立状态;中国政府对司徒雷登持负面评价,认为是反动人物。

答案解析

材料前3句涉及到司徒雷登创办燕京大学的有关情况,他的特点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二句——思想和学术自由,第三句——注重师资。1949年司徒雷登被迫离开中国的原因应结合时间来考虑,1949年解放战争胜利,国民党政权被推翻,新中国“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党的一切对外关系。1962年司徒雷登逝世后遗愿无法实现,原因在于当时世界两极对立的格局和中美两国之间的敌对关系,材料出对司徒雷登的负面评价也是其遗愿无法实现的原因之一。

相似试题

  • (单选题)

    余英时在《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指出“15世纪以来,弃儒就贾是中国社会史上的普遍的新现象。不但贾人多从士人中来而且士人也往往出身于商贾家庭。明清的中国也可以说是一个士魂商才的时代”这种现象表明明清时期()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中西方传统文化都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璀璨明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腊遗产内部确立了一种深刻的内在紧张状态;希腊遗产为西方思想提供了智力基础。这种基础对将要持续2500年以上的一种极为生气勃勃的思想演变来说,既是不稳定的,又是具有高度创造力的。 ——理查德·塔那斯《西方思想史》 材料二 相对封闭的内陆地理环境,使中国文化在一种与外界基本隔离的状态下自发地产生与发展起来。……较少借鉴和吸收别国的文化,并且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冲击而使自己的文化出现断层、转型或湮灭,表现出稳定连贯的文化特征和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色。由于相对封闭的内陆地理环境使中国与别国文化交流较为困难,……即使在接触外界文化之后,中国人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表现了一种自我中心的文化观。 ——祝西莹徐淑霞《中西文化概论》 材料三 明清之际文化,横亘在传统与近代的交界处。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明清之际文化的性质,有多种意见。在这些意见中,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明清之际是“中国哲学的启蒙”,其性质与西方的文艺复兴相类似,是近代文化的曙光;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明清之际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自我调整”,绝不是“启蒙文化”,只是日落西山时天空中的“一抹晚霞”。 ——《第一页与胚胎一一明清之际中西文化比较》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中西方传统文化都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璀璨明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腊遗产内部确立了一种深刻的内在紧张状态;希腊遗产为西方思想提供了智力基础。这种基础对将要持续2500年以上的一种极为生气勃勃的思想演变来说,既是不稳定的,又是具有高度创造力的。 ——理查德·塔那斯《西方思想史》 材料二 相对封闭的内陆地理环境,使中国文化在一种与外界基本隔离的状态下自发地产生与发展起来。……较少借鉴和吸收别国的文化,并且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冲击而使自己的文化出现断层、转型或湮灭,表现出稳定连贯的文化特征和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色。由于相对封闭的内陆地理环境使中国与别国文化交流较为困难,……即使在接触外界文化之后,中国人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表现了一种自我中心的文化观。 ——祝西莹徐淑霞《中西文化概论》 材料三 明清之际文化,横亘在传统与近代的交界处。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明清之际文化的性质,有多种意见。在这些意见中,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明清之际是“中国哲学的启蒙”,其性质与西方的文艺复兴相类似,是近代文化的曙光;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明清之际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自我调整”,绝不是“启蒙文化”,只是日落西山时天空中的“一抹晚霞”。 ——《第一页与胚胎一一明清之际中西文化比较》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中西方传统文化都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璀璨明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腊遗产内部确立了一种深刻的内在紧张状态;希腊遗产为西方思想提供了智力基础。这种基础对将要持续2500年以上的一种极为生气勃勃的思想演变来说,既是不稳定的,又是具有高度创造力的。 ——理查德·塔那斯《西方思想史》 材料二 相对封闭的内陆地理环境,使中国文化在一种与外界基本隔离的状态下自发地产生与发展起来。……较少借鉴和吸收别国的文化,并且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冲击而使自己的文化出现断层、转型或湮灭,表现出稳定连贯的文化特征和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色。由于相对封闭的内陆地理环境使中国与别国文化交流较为困难,……即使在接触外界文化之后,中国人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表现了一种自我中心的文化观。 ——祝西莹徐淑霞《中西文化概论》 材料三 明清之际文化,横亘在传统与近代的交界处。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明清之际文化的性质,有多种意见。在这些意见中,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明清之际是“中国哲学的启蒙”,其性质与西方的文艺复兴相类似,是近代文化的曙光;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明清之际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自我调整”,绝不是“启蒙文化”,只是日落西山时天空中的“一抹晚霞”。 ——《第一页与胚胎一一明清之际中西文化比较》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中西方传统文化都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璀璨明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腊遗产内部确立了一种深刻的内在紧张状态;希腊遗产为西方思想提供了智力基础。这种基础对将要持续2500年以上的一种极为生气勃勃的思想演变来说,既是不稳定的,又是具有高度创造力的。 ——理查德·塔那斯《西方思想史》 材料二 相对封闭的内陆地理环境,使中国文化在一种与外界基本隔离的状态下自发地产生与发展起来。……较少借鉴和吸收别国的文化,并且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冲击而使自己的文化出现断层、转型或湮灭,表现出稳定连贯的文化特征和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色。由于相对封闭的内陆地理环境使中国与别国文化交流较为困难,……即使在接触外界文化之后,中国人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表现了一种自我中心的文化观。 ——祝西莹徐淑霞《中西文化概论》 材料三 明清之际文化,横亘在传统与近代的交界处。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明清之际文化的性质,有多种意见。在这些意见中,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明清之际是“中国哲学的启蒙”,其性质与西方的文艺复兴相类似,是近代文化的曙光;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明清之际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自我调整”,绝不是“启蒙文化”,只是日落西山时天空中的“一抹晚霞”。 ——《第一页与胚胎一一明清之际中西文化比较》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电影《大闹天宫》在传承《西游记》文化精华的基础加人了新的元素,结合最新的国际特效技术,给观众带来了一道文化大餐,上映以来票房突破10亿。《大闹天宫》获得高票房的原因在于() ①重视中西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 ②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积极创新 ③能够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④充分利用科技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答案解析

快考试在线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