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历类考试基础知识
(单选题)

历史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郡县,封泰山、禅梁父,刻石颂秦德。颂词称:“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试分析秦始皇封山的最主要的目的是()

A刻石颂德,流芳百世

B齐鲁未稳,借机加强对其的控制

C给皇权披上神圣的外衣,以示皇权至上

D祈求上天保佑国泰民安

正确答案

来源:www.examk.com

答案解析

秦朝确立的皇帝制度的突出特点是皇权至上,皇位世袭。为了强化皇权,秦始皇进行封禅活动,为皇权披上神圣的外衣。尽管这一活动也具有A、B两项所述之意,但A、B两项都不是其主要目的。D项仅仅是统治者用来维护统治的幌子。故C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

相似试题

  • (单选题)

    历史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郡县,封泰山,禅梁父,刻石颂秦德。颂词称“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云云。秦始皇封禅的最主要的目的是()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在《琅琊刻石》中曾说:“六合之内,皇帝之土。”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来到泰山下。这里原是齐国故地,号称“礼仪之邦”。始皇就令人在泰山所刻的石上记下“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糜不清净,施于后嗣”,予以表彰。由此可见,秦始皇主张()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右图是秦朝琅琊石刻拓本。记录了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登上了琅琊山(今胶南县)。内容有:“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表明秦始皇登山的最主要用意在于()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除道,道九原(今包头市九原区),抵云阳(今陕西淳化县),堑山堙谷,直通之。”这一举措()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43年“蝗蔽天下”,前235年“天下大旱”,前230年和前228年又都是“大饥”……后来嬴政称自己的功劳为“堕坏城郭”和“夷去险阻”。嬴政对自己的称赞主要是基于()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据《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据《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隋书•地理志》记载:“汉高祖……矫秦始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这一段史料说明()

    答案解析

快考试在线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