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尚书》中有“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天听自我民听”论述。《周易》中也有“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的观点。这种“民意”即“天意”的观点的合理性在于() ①包含了朴素的以人为本的思想 ②强调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③强调了天与人的对立统一 ④肯定了符合人民根本利益与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一致性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考点:本题考查人民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
相似试题
(单选题)
第五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于2015年3月21日举行。论坛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清明文化传承创新”为宗旨,以“天人合一与清明文化”为主题,交流探讨清明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对于两岸同胞共同传承、弘扬、丰富清明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 ①文化对经济和政治具有推动作用 ②各民族文化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逐渐趋同 ③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 ④两岸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单选题)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使建筑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例如为世人所称道的苏州园林,“虽未人作,宛自天成”,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这印证了() ①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②园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 ③文化的传承依赖于传统建筑的保护 ④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单选题)
杭州打造休闲之都,尚“静”重“养”的休闲文化,反映了我国古代以“仁”为本、以“和”为宗、“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追求,体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思想。这表明() ①中华传统文化是现代智慧的源泉 ②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 ③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④批判性继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单选题)
杭州打造休闲之都,尚“静”重“养”的休闲文化,反映了我国古代以“仁”为本、以“和”为宗、“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追求,体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思想。这表明() ①中华传统文化是现代智慧的源泉 ②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 ③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④批判性继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单选题)
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和为贵”思想,今天我党提出要构建“和谐社会”;古代传统文化崇尚“浩然正气”,今天我党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正气”;“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我党提出要创建“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这说明传统文化()①具有相对稳定性②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积极作用③具有继承性④其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单选题)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包括广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奋斗。宗教文化中“天人合一”、“尊重生命”等内容,能为“中国梦”的实现增添正能量。因此()。
(单选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高投入、低产出、高污染的发展模式使资源供需紧张的矛盾加剧,环境承载不堪重负,社会阶层分化日益明显。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高度,第一次提出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把古人“天人合一”的主张融入了新的时代元素,铸造着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这段材料可以为下列观点提供支撑() ①文化本身是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可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 ②文化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③社会实践是推动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 ④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简答题)
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不战而屈人之兵”等精神特质,为中华民族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滋养。“文化中国•四海同春”于每年春节期间在全球五大洲华侨华人聚居的国家和地区开展慰侨访演活动,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特点,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喜爱,以侨为桥,沟通中国与世界。 材料二:“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历史和实践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治国理政的深刻结论。“实干”从哲学上说可以是“实践”,也可以是“劳动”。“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要靠辛苦的劳动来创造”,唯有“实干”方能兴业兴邦,益民、益天下。
(简答题)
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不战而屈人之兵”等精神特质,为中华民族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滋养。“文化中国•四海同春”于每年春节期间在全球五大洲华侨华人聚居的国家和地区开展慰侨访演活动,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特点,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喜爱,以侨为桥,沟通中国与世界。 材料二:“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历史和实践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治国理政的深刻结论。“实干”从哲学上说可以是“实践”,也可以是“劳动”。“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要靠辛苦的劳动来创造”,唯有“实干”方能兴业兴邦,益民、益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