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一个艰深的话题,贯穿于整个人类发展史。在与大自然相处的漫长时间里,人类先后度过了依赖自然、畏惧自然、政府自然的不同思维阶段,也产生了人类中心论和自然主义论等不同的观点与论调,现如今,历经岁月的洗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脱颖而出,逐渐成为人类探寻人与自然关系的终极诉求。
材料一:某市是个水网密布、河道众多的地方,市区范围内就有大大小小的河道212条,总长达到204公里。这些河道见证了人类观念从传统的“征服自然”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巨大转变,历史上由于片面追求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水污染严重,其中有相当数量的河道多年未进行大规模整治,形成不少“盲肠段”河道,河内淤泥、垃圾堆积严重,水体黑臭,水质恶化,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大。近年来,为完善河道循环功能、改善水体质量,该市已启动大规模河道整治行动,今年内计划对几十公里的河道实施全面清淤,加大“水都绿城”生态建设力度,以此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材料二:美国曾考虑在一条河流上建大坝。建大坝会影响一种小鱼的洄游,为了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最终放弃了大坝的修建。这就是著名的“小鱼胜大坝”的来历。怒江是我国目前仅存的两条尚未开发的生态河流之一,其中鱼类资源丰富,自然景观壮丽。这些年来,我国围绕要不要在怒江上建大坝的问题,进行了多次讨论。
一种观点认为:所谓“小鱼胜大坝”其实是“小鱼胜人类”,“自然胜文明”,是以“鱼道”来抑制人道,是与“以人为本”的思想背道而驰的。
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怒江是在久远的地球演化中形成的独特的自然资源,脆弱的生态环境与有限的自然资源已不堪人口重负。人类无止境的开发和利用,破坏自然规律,最终是要受到自然惩罚的,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之道。
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人们的观念从“征服自然”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转变过程。
正确答案
②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发展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人们在开发自然的过程中,人们的观念从“征服自然”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转变是经过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实现了认识的转变与升华,认识的发展是波浪式的前进、螺旋式的上升。这是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过程。
答案解析
请你也来参与这场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用矛盾分析法阐释自己的观点。
正确答案
②在全面分析利弊的基础上,我们再来权衡利与弊,做到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因为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要求我们在认识某一事物时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既看到主要方面,分清主流和支流,又看到次要方面。除上述两种观点外,我想我们应该还可以找得到能兼顾人道和鱼道的第三种方案。
③怒江的开发是一件非常特殊的事情,我们一定要具体分析客观存在的各种条件,切忌照搬他国经验。因为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上述两种观点都只强调了自己单方面的理由,我们应该具体分析建和不建各种情况的利与弊,真正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要做到分析全面的、变化的实际情况的。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单选题)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的热点话题之一。社会主义和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总的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据此回答下题。1956年底毛泽东发表的《论十大关系》成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先声,文章中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
(单选题)
今年国际黄金市场,“中国大妈”抢黄金成为一个热门话题,黄金作为货币其本质是()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智者学派中的)另一些人则把自然与法律对立起来,强调自然(注:这里指“人的本性”)是不可抗拒的……因此,他们要求废弃约束违反自然的法律、习俗和伦理,建立起与自然相符的法律和习俗。普罗泰戈拉特别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是至高无上的,国家治理好坏的标准,要看它是否对人有利和符合人性。 材料二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即知识”(或“道德即知识”)。其涵义是,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正义也是美德,而这种美德的基础是能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他人与我之间关系的知识。勇敢也是美德,而理性的知识贯穿于勇敢之中,没有理性的知识,勇敢是无益的。节制也是美德,而节制离不开克制欲望、了解需求,严于律己的知识。 材料三康德认为法律作为社会生活中的“普遍必然”使个人行为与普遍道德法则协调一致。所以,法律是个人自由与他人自由共存的条件和制度。法律与道德的不同在于:道德是内在的、自觉的,它推动人们应该这样行动;法律是外在的、强制的、它限制人们去做某事。法律的完善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康德希望建立一个在法律之下的个人与他人具有同样自由的统一的政治制度。然而,这个理想制度不是通过直接的政治实践,而是通过道德的不断完善来实现。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智者学派中的)另一些人则把自然与法律对立起来,强调自然(注:这里指“人的本性”)是不可抗拒的……因此,他们要求废弃约束违反自然的法律、习俗和伦理,建立起与自然相符的法律和习俗。普罗泰戈拉特别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是至高无上的,国家治理好坏的标准,要看它是否对人有利和符合人性。 材料二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即知识”(或“道德即知识”)。其涵义是,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正义也是美德,而这种美德的基础是能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他人与我之间关系的知识。勇敢也是美德,而理性的知识贯穿于勇敢之中,没有理性的知识,勇敢是无益的。节制也是美德,而节制离不开克制欲望、了解需求,严于律己的知识。 材料三康德认为法律作为社会生活中的“普遍必然”使个人行为与普遍道德法则协调一致。所以,法律是个人自由与他人自由共存的条件和制度。法律与道德的不同在于:道德是内在的、自觉的,它推动人们应该这样行动;法律是外在的、强制的、它限制人们去做某事。法律的完善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康德希望建立一个在法律之下的个人与他人具有同样自由的统一的政治制度。然而,这个理想制度不是通过直接的政治实践,而是通过道德的不断完善来实现。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智者学派中的)另一些人则把自然与法律对立起来,强调自然(注:这里指“人的本性”)是不可抗拒的……因此,他们要求废弃约束违反自然的法律、习俗和伦理,建立起与自然相符的法律和习俗。普罗泰戈拉特别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是至高无上的,国家治理好坏的标准,要看它是否对人有利和符合人性。 材料二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即知识”(或“道德即知识”)。其涵义是,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正义也是美德,而这种美德的基础是能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他人与我之间关系的知识。勇敢也是美德,而理性的知识贯穿于勇敢之中,没有理性的知识,勇敢是无益的。节制也是美德,而节制离不开克制欲望、了解需求,严于律己的知识。 材料三康德认为法律作为社会生活中的“普遍必然”使个人行为与普遍道德法则协调一致。所以,法律是个人自由与他人自由共存的条件和制度。法律与道德的不同在于:道德是内在的、自觉的,它推动人们应该这样行动;法律是外在的、强制的、它限制人们去做某事。法律的完善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康德希望建立一个在法律之下的个人与他人具有同样自由的统一的政治制度。然而,这个理想制度不是通过直接的政治实践,而是通过道德的不断完善来实现。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智者学派中的)另一些人则把自然与法律对立起来,强调自然(注:这里指“人的本性”)是不可抗拒的……因此,他们要求废弃约束违反自然的法律、习俗和伦理,建立起与自然相符的法律和习俗。普罗泰戈拉特别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是至高无上的,国家治理好坏的标准,要看它是否对人有利和符合人性。 材料二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即知识”(或“道德即知识”)。其涵义是,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正义也是美德,而这种美德的基础是能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他人与我之间关系的知识。勇敢也是美德,而理性的知识贯穿于勇敢之中,没有理性的知识,勇敢是无益的。节制也是美德,而节制离不开克制欲望、了解需求,严于律己的知识。 材料三康德认为法律作为社会生活中的“普遍必然”使个人行为与普遍道德法则协调一致。所以,法律是个人自由与他人自由共存的条件和制度。法律与道德的不同在于:道德是内在的、自觉的,它推动人们应该这样行动;法律是外在的、强制的、它限制人们去做某事。法律的完善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康德希望建立一个在法律之下的个人与他人具有同样自由的统一的政治制度。然而,这个理想制度不是通过直接的政治实践,而是通过道德的不断完善来实现。
(单选题)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社会成员在收入方面的差距拉大,效率与公平的问题,成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下面对“效率与公平”的理解错误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