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历类考试基础知识
(单选题)

在镇南关大捷之后,李鸿章说:“若此时与[法国]议[和],似兵费(赔款)可免,边界可商”,“与其兵联祸结,日久不解,待至中国饷源(军费)匮竭,兵心、民心动摇,或更生他变。似不若随机应变,早图收束之有裨益全局矣。”这段话表明李鸿章:()

A阻挠中国军队追歼法军以卖国求荣

B惧怕外敌和内乱而委曲求全

C懦弱无知而不了解前线战局的发展

D审时度势避免遭受更大损失

正确答案

来源:www.examk.com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 (单选题)

    在《李鸿章办外交》一文中,王元化认为李鸿章在外交场合换衣服说明了()?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李鸿章说:“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符合上述思想的实践是()。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李鸿章说:“必先富而后自强,尤先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以下各项中能体现上述思想的活动是()

    答案解析

  • (判断题)

    鸦片战争之后,李鸿章提出“寺产兴学”的救国主张得到社会的广泛赞同,很多寺院被改为学堂。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把萨拉托加大捷作为北美独立战争的转折点,主要是因为在这场战役之后:() ①大陆军扭转了在战场上的劣势 ②美国赢得了法国、荷兰、西班牙等国的援助 ③英国完全陷于孤立 ④美国独立战争赢得世界人民广泛同情和支持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李鸿章说,鸦片战争后,中国遇到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变局是指()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清流派在晚清政坛上十分活跃,他们品评人物、抨击时政、弹劾权贵,多洁身自好,操守廉洁,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代表。李鸿章评价说:“此辈皆少年新进,毫不更事,亦不考究事实得失、国家利害,但随便寻个题目,信口开河,畅发一篇议论,藉此以露头角;而国家大事,已为之阻挠不少”。这表明他认为()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材料一“天朝上国”第一次真正与"地上的世界"接触的代表是满清政府于1877年派出的首位驻外公使郭高焘。中国派出的第一位常驻西方国家的外交官竞然背负着"道歉"的屈辱使命。根据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之后清政府与英、法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英、法政府于1861—1862年间派遣公使常驻北京。按照国际外交惯例,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应互派使节。1875年,英国以“马嘉里事件”(英驻华使馆翻译马嘉里游历云南被当地人打死)要挟清廷,使它在适使问题上作出艰难的决定,即在次年签订的《烟台条约》中明文规定中国派使臣前往英国"道歉"。清廷决定"道歉"使臣并作公使常驻伦敦。当时它看中的人选是被奕诉,李鸿章推许为"第一流"洋务人才的郭高焘。 ——邬克《他没有给国人丢脸》 材料二郭嵩焘这时虽然还未曾走出过国门,但是借助于担任过广东巡抚的经历和对西洋事务的经意考察,他对西方列强的见解,不但比保守派,而且比洋务派领袖们也高出了一头,他在这里提出的“西洋立国有本有末”的论断,在中国近代文化交流史上是石破天惊的创见。当他出使英、法之后,通过对西方的亲身考察,思想更加激进,因而倍受各方攻击;归国之后,闭门居家都不得安宁。死后,即使李鸿章这样的大员出面请谥,朝廷亦不给。 ——王兴国《郭嵩焘的两重不同的历史地位》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材料一“天朝上国”第一次真正与"地上的世界"接触的代表是满清政府于1877年派出的首位驻外公使郭高焘。中国派出的第一位常驻西方国家的外交官竞然背负着"道歉"的屈辱使命。根据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之后清政府与英、法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英、法政府于1861—1862年间派遣公使常驻北京。按照国际外交惯例,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应互派使节。1875年,英国以“马嘉里事件”(英驻华使馆翻译马嘉里游历云南被当地人打死)要挟清廷,使它在适使问题上作出艰难的决定,即在次年签订的《烟台条约》中明文规定中国派使臣前往英国"道歉"。清廷决定"道歉"使臣并作公使常驻伦敦。当时它看中的人选是被奕诉,李鸿章推许为"第一流"洋务人才的郭高焘。 ——邬克《他没有给国人丢脸》 材料二郭嵩焘这时虽然还未曾走出过国门,但是借助于担任过广东巡抚的经历和对西洋事务的经意考察,他对西方列强的见解,不但比保守派,而且比洋务派领袖们也高出了一头,他在这里提出的“西洋立国有本有末”的论断,在中国近代文化交流史上是石破天惊的创见。当他出使英、法之后,通过对西方的亲身考察,思想更加激进,因而倍受各方攻击;归国之后,闭门居家都不得安宁。死后,即使李鸿章这样的大员出面请谥,朝廷亦不给。 ——王兴国《郭嵩焘的两重不同的历史地位》

    答案解析

快考试在线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