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历类考试大学历史学
(简答题)

试述农与“本”的概念。

正确答案

春秋末期,儒家首先提出了“本”的概念,认为治国和个人修养都有“本”。但这里所说的“本”还是道德方面的范畴。最先赋予“本”以经济含义的是墨家学派。它们认为,要做到国富、财足,必须“固本”。“固本而用财,则财足”(《墨子·七患》)。此时的墨家还没有明确地把“本”解释为农,也没有明确地说“固本”就是重农;但是,他们在论及“足财”的途径时,却一再强调生财必须“力时急”,“时不可不务也,地不可不力也”(《墨子·七患》)。这里说的“时”,全都是指农时。可见,他们提倡“固本”主要是从重视农业生产的意义上考虑问题,在这里,“本”实际上指的是农。
对“本”的含义作出明确解释的是法家。商鞅规定:“农户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史记·商君列传》)。在这里,“本业”就是生产粟、帛的耕织。至此,农的“本业”地位确定。法家之所以把农称为“本”,因为当时的基本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由农提供:战争的基本军需物资如军粮、军服材料、马刍以及其他某些物资都取给于农。而农民又是战士的主要来源:农民不仅占全国人口的最大多数;且又安土重迁,容易征调,朴实愚昧,容易驱使。因此,不仅是国家的生存之本,富国之本,也是强兵之本,争霸之本。战国的管子之学,也十分明确地把农业称作“本业”、“本事”,认为:“上不好本事,„则民缓于时事,而轻地利。轻地利,而求田野之辟,仓廪之实,不可得也。”(《管子·权修》)。
秦统一后,以法家思想治国,把“勤劳本事”、“上农”在全国范围树为国策。以农为本的说法,更挟统一之势广为流布,成为此后普遍流行的观点。到了汉代,本即是农、重本即是重农已成了朝野人士众口一词,毫无争议的用法。这种情况,一直保持到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因受西方影响才逐渐发生了改变。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 (单选题)

    自称其学说代表“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的是()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战国时期,代表“农与工肆之人”的教育思想流派是()。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如何理性看待社会中的等级身份,彰显平等价值。东西方思想家中有人提出“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有人认为“奴隶是人,他们的天性和其他人相同”,有的倡导“人生而自由”。下列人物中,分别表达了这些主张的有()①墨翟②孟轲③塞内卡④卢梭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下列哪个概念属于抽象概念()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下列哪个概念不是《理想国》中与科学有直接关系的概念()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中世纪的()导致一般老百姓没有国家概念,只有领主概念。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赖特的形式概念是一种对立统一的概念,其主要特点是?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赖特的形式概念是一种对立统一的概念,其主要特点是()。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古兰经》的标准本的完成是在()

    答案解析

快考试在线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