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注重开发原生态文化资源,在保护文化遗产,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
A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推进作用
B文化与经济同步发展
C文化是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础
D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多选题)
某地利用当地特色民族文化资源打造旅游业:以民族文化为内容,以民族村寨为载体,以原汁原味为亮点,建立原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开发原生态文化资源、发展旅游经济的成功经验表明()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3年6月22日,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历经13年“申遗”成功。哈尼梯田,是哈尼族在海拔2000多千米的山坡地上自然耕种的一种梯田文化,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自然景观和人文相结合,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是第一个以民族名称命名的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是继丽江古城、“三江并流”、石林喀斯特地貌、澄江帽天山之后的云南省第五项“世界遗产”。经过千百年的生产实践,这里形成了以山顶的森林、山间的河流、山腰的村寨和山下的梯田四素同构的独特景观。哈尼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具有令世人震撼的历史、科学、美学和实用价值。红河哈尼梯田,是申报地民族发展的历史见证,是活的文化生态系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不仅是属于中国的,而且是属于世界的,应该得到世界的珍惜和保护。 哈尼梯田申遗成功后,前来旅游的中外游客激增,年游客量达百万人次。栉风沐雨千余载的“大地雕刻”,这一珍藏于群山深处的古老山地农耕文明的活化石,这片秘境仙境,可否经受滚滚人流和巨大利益考验,能躲过动机复杂的破坏性建设和游客纷至沓来的旅游压力吗?以前菲律宾就有梯田被列入世界遗产,然而因为没有重视保护而引起梯田垮塌,最后被联合国下发警告通知。如何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人认为:要积极开发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生活,开发是最好的保护。有人则认为: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一旦破坏就难以恢复,因此要保护梯田文化,保持原生态。你是赞成还是反对对文化遗产的开发?请用《生活与哲学》有关知识阐明理由。
(简答题)
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山东省局部地区图 材料2:鲁西南某地生态农业系统 材料3:2011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蓝色经济区是以临港产业和海洋产业发展为特征,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生态为向导,以区域优势产业为特色,以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发展为前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经济功能区。
(简答题)
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山东省局部地区图 材料2:鲁西南某地生态农业系统 材料3:2011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蓝色经济区是以临港产业和海洋产业发展为特征,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生态为向导,以区域优势产业为特色,以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发展为前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经济功能区。
(简答题)
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山东省局部地区图 材料2:鲁西南某地生态农业系统 材料3:2011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蓝色经济区是以临港产业和海洋产业发展为特征,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生态为向导,以区域优势产业为特色,以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发展为前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经济功能区。
(简答题)
一个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在于文化,在于品牌。苏东坡的故乡在四川省眉山市,实施以“文化为灵魂、生态为特色、长寿为品牌”的旅游产业发展,注重旅游开发通俗化、生活化、人性化,把“虚”的文化变成“实”的商品,新开发文化旅游商品达300多种。原来的经济基础薄弱市实现了GDP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外贸出口和工业产销率四项指标的全省第一名。
(简答题)
一个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在于文化,在于品牌。苏东坡的故乡在四川省眉山市,实施以“文化为灵魂、生态为特色、长寿为品牌”的旅游产业发展,注重旅游开发通俗化、生活化、人性化,把“虚”的文化变成“实”的商品,新开发文化旅游商品达300多种。原来的经济基础薄弱市实现了GDP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外贸出口和工业产销率四项指标的全省第一名。
(单选题)
汶川水磨镇重建模式有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搬走58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二是复原再生禅寿老街、引进两所高校、开发3000亩“企业+基地+农户”的茶园基地,形成汶川生态新城、西羌文化名镇。这种“腾笼换鸟”式的重建模式体现的发展路径是() ①恢复传统农业经济,促进生态保护 ②注重现代工业发展,实现内涵增长 ③推进第三产业发展,提升旅游商贸 ④着力产业转型升级,优化经济结构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3年6月22日,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历经13年“申遗”成功。哈尼梯田,是哈尼族在海拔2000多千米的山坡地上自然耕种的一种梯田文化,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自然景观和人文相结合,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是第一个以民族名称命名的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是继丽江古城、“三江并流”、石林喀斯特地貌、澄江帽天山之后的云南省第五项“世界遗产”。经过千百年的生产实践,这里形成了以山顶的森林、山间的河流、山腰的村寨和山下的梯田四素同构的独特景观。哈尼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具有令世人震撼的历史、科学、美学和实用价值。红河哈尼梯田,是申报地民族发展的历史见证,是活的文化生态系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不仅是属于中国的,而且是属于世界的,应该得到世界的珍惜和保护。 哈尼梯田申遗成功后,前来旅游的中外游客激增,年游客量达百万人次。栉风沐雨千余载的“大地雕刻”,这一珍藏于群山深处的古老山地农耕文明的活化石,这片秘境仙境,可否经受滚滚人流和巨大利益考验,能躲过动机复杂的破坏性建设和游客纷至沓来的旅游压力吗?以前菲律宾就有梯田被列入世界遗产,然而因为没有重视保护而引起梯田垮塌,最后被联合国下发警告通知。如何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人认为:要积极开发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生活,开发是最好的保护。有人则认为: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一旦破坏就难以恢复,因此要保护梯田文化,保持原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