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2013年鲁迅文化奖颁奖盛典”4日晚在清华大学举办。当晚共颁出包括年度小说、年度诗歌等在内的12项大奖。
鲁迅文化奖是中国唯一以鲁迅命名的文化大奖。它以“为中国发现创造的力量”为宗旨,以“坚持公正与独立的评判”为原则,传播多元、开放、自由的价值观,提倡关怀社会、贴近现实、反映时代的创作理念,以期为中国文化领域树立标杆、指引方向、凸显价值。该奖今后将每年举办一次。
作为中国互联网文化运动的先驱、中国综合门户网站的创始者,搜狐素来以促进中国文化发展、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为己任,鲁迅文化奖之设立,正是为此。文化奖既以鲁迅命名,必将继承先生之精神:于对象,则服务国人;于取向,则关注现实;于态度,则开放创新。
材料二:鲁迅先生作为文化思想界的昆仑巨擘,早已成为中国人心中一面屹立不倒的精神旗帜,他以洞悉世事的深邃眼睛,批判国民性的犀利笔触和刚直不阿的个性,“抉心自食,欲知本味”,拷问着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鲁迅精神”是一种百折不回、独立自强的人格精神,是中国人为生存、解放而奋斗的一种民族精神。鲁迅的“立人”,就是要培养这种民族精神。
鲁迅先生曾说过,我独不解中国人何以于旧状况那么心平气和,于较新的机运就这么疾首蹙额;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就这么求全责备?大意为,中国人历来安于现状,对于旧状况、老习惯,哪怕是腐朽没落的,总是心平气和的。委曲求全,对于新的机遇、新的创作总是愁眉苦脸,求全责备。
阅读完上述材料,结合文化生活知识请你说说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倡导什么样的文化创作精神?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搜狐等互联网门户在传播中华文化有何独特作用?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正确答案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答案解析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大众传媒的作用及弘扬民族精神的原因等知识
相似试题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新疆局部地区降水分布图(降水量单位为mm)。 材料二:下表为新疆2008年经济要素统计表。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新疆局部地区降水分布图(降水量单位为mm)。 材料二:下表为新疆2008年经济要素统计表。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新疆局部地区降水分布图(降水量单位为mm)。 材料二:下表为新疆2008年经济要素统计表。
(简答题)
经济全球化,是全球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6、17世纪的“三角贸易” 材料二:19世纪中后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材料三:世界贸易中的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示意图
(简答题)
经济全球化,是全球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6、17世纪的“三角贸易” 材料二:19世纪中后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材料三:世界贸易中的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示意图
(简答题)
经济全球化,是全球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6、17世纪的“三角贸易” 材料二:19世纪中后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材料三:世界贸易中的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示意图
(简答题)
经济全球化,是全球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6、17世纪的“三角贸易” 材料二:19世纪中后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材料三:世界贸易中的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示意图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当前,油价高涨、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等问题凸显,汽车消费者日趋理性,提倡环保消费和前瞻消费。这种新的消费观念催生出低油耗、低排放、一车多能的时尚新车型,并逐步引领汽车消费的新趋势。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中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知识,分析消费新趋势对汽车行业的影响。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扫墓、踏青、折柳、洙浴、吟咪等,体现了清明节缅怀、感恩和亲近自然的文化传统。近年来,网上祭奠、家庭追思、献花遥祭等,为清明祭扫添增了新的表现形式;人文纪念、公祭先烈、文化展览等,为清明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文化创新的途径。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扫墓、踏青、折柳、沐浴、吟咏等,体现了清明节缅怀、感恩和亲近自然的文化传统。近年来,网上祭奠、家庭追思、献花遥祭等,为清明祭扫添增了新的表现形式;人文纪念、公祭先烈、文化展览等,为清明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文化创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