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历类考试大学理学
(简答题)

试述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成因与预防矫治策略。

正确答案

(一)家庭因素
研究结果证明,青少年犯罪人的家庭更可能使用体罚式的管教方式。研究表明,大多数的青少年犯罪者都是男生,而且相当一部分是父母离异或来自贫困家庭。青春期以前的青少年犯罪趋向于在家庭内部蔓延,许多早年就产生违法行为的青少年的同胞兄妹也往往有同样的行为问题
(二)同伴因素
青少年时期父母的影响逐渐让位于同伴的影响,同伴的支持成为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决定因素。研究表明,许多青少年犯罪行为是在群体情景下产生的,青少年受到同伴的压力而做出趋同于群体的行为。
亚文化理论认为,青少年犯罪同伴群体直接引起青少年犯罪。青少年犯罪交往的形成,被看成是接触周围存在的青少年犯罪亚文化群的结果,这种亚文化群对青少年的交往具有重大的影响。
社会学习理论并不承认青少年犯罪亚文化群,该理论指出,同伴群体通过同伴赞许的塑造、强化机制促进青少年犯罪行为的获得及维持。因此,青少年犯罪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越轨同伴对强化源的控制。
(三)个性特征
除了家庭和同伴等外在影响因素外,还有一些潜在的、特有的个性特征决定青少年问题行为的产生。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大部分青少年约在8岁时就有了关于暴力和攻击行为的历史。儿童早期出现的特定的反社会人格特征可以预测青少年及其以后的犯罪行为。
其次,研究表明,犯罪的青少年更容易冲动,比同伴更易产生多动症,或者是官方认为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失调(ADHD)。其中ADHD表现为冲动、注意力不集中、松懈和过量的活动等特点,尤其表现在学习情景中。
第一,有关研究发现.犯罪青少年与正常青少年在认知和道德发展方面存在差异。犯罪青少年在标准化的智力测验中较其同伴得分要低,有人指出犯罪青少年在某些时候智商要比其同伴平均低8分。另外,青少年犯罪者往往在学校的表现也很差,道德水平不高。
第二,攻击性青少年大都有先前同伴关系不良的经历。
(四)社会经济地位
研究者发现青少年的暴力和攻击行为与贫穷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首先,在贫民区的家庭中,父母较少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积极的抚养和监控,这些有效性的减少导致了暴力和攻击的增长。其次,这种相对策中的贫穷阻碍了社会机能的发挥.使得社会机构很难提供青少年需要的指导和监督。第三,与中产阶级的社团不同,在失业者团体中的青少年不是通过事业的成功显示其存在与力量。相反,他们是利用攻击来显示其存在和力量。最后.无论是在家里还是邻居间,这种暴力的揭露本身又会促成暴力的发生。
另外,研究还发现种族和阶层与青少年犯罪存在一定的关系。
许多早期有反社会行为的青少年成年后,还是被诊断为反社会性人格失调或持续拥有青春期的犯罪行为,这种反社会行为被称为“持续一生的反社会行为”。
有些反社会行为开始于青春期,程度不是很严重,而且可能在个体成年以后自动消失,这种反社会行为被称为“限定于青春期的反社会行为”。这两种反社会行为的起因是不同的,因此对它们的干预也应该存在差异。
为了降低“持续一生的反社会行为”的发生率,首先应该预防早期来自家庭方面的干扰。家庭是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端,通过家庭的支持和学前期的干预可阻止早期学业问题的产生。研究发现,以家庭为基础的干预(例如父母的训练或家庭治疗)比针对个体青少年的干预更可能成功,但是这种方法比较费力、费时。而且所有的干预几乎都面临一个问题,即危险性很大的年青人在一起会无意识地增加一些违法行为的影响,干预本身会在违法同伴中形成友谊。
“限定于青春期的反社会行为”的治疗相对容易。首先,可以在个体水平上帮助青少年,教会他们如何抵制同伴的压力.不付诸攻击去解决冲突,并让父母对孩子进行监控,减少青少年卷入不良向伴群体的机会。其次,通过对课堂、学校和邻居的干预,营造可以降低反社会行为和鼓励亲社会行为的大环境。最后,当违法行为出现时,要严肃对待,井确信青少年明确不良行为的严重后果,防止再犯同样的错误。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 (填空题)

    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成因有:家庭不良影响、学校教育不当、社会环境复杂和()。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青少年品行障碍,成年后可能具有反社会性,试图找出这些有问题的青少年,对他们进行早期心理干预,目标是预防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发生发展。这是()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请从至少三个方面论述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成因。

    答案解析

  • (填空题)

    青少年在社会认知与行为方面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求新、求异和()。

    答案解析

  • (多选题)

    犯罪行为在监所内虽然有矫治策略,但是各种犯罪的再犯率其实都有,是那些因素使之再犯罪?()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性变异是指在寻求满足的对象和满足性欲的方法与常人不同,并且违反当时的社会习俗而获得性满足的行为。与青少年有关的常见的性变异行为有:异性装扮癖,窥阴癖和()。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是指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为。

    答案解析

  • (填空题)

    当一个人与()在一起时,会失去自己的控制,作出当()是不会作出的反社会行为,甚至是()行为,这就是去个体化现象。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试述砂岩与颗粒灰岩在成分、结构和成因上的异同点。

    答案解析

快考试在线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