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期胃液分泌按接受食物刺激的部位不同,人为地分为头期、胃期和肠期。
(1)胃液分泌的头期:是指食物入胃前,位于头部的感受器(眼、耳、鼻、舌、口腔、咽等)受刺激,反射性引起胃液分泌增加。头期胃液分泌的机制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条件刺激信号作用于头部某些器官的感受器,通过条件反射引起胃液分泌增加;二是由于咀嚼和吞咽食物时,刺激了口腔、舌、咽等处的感受器,通过非条件反射引起胃液分泌增加,反射的中枢包括延髓、下丘脑、边缘叶和大脑皮质等。这些反射的主要传出神经是迷走神经。迷走神经不但直接刺激壁细胞分泌盐酸,还可作用于胃窦黏膜中的G细胞,通过胃泌素的释放间接地刺激胃腺分泌。头期胃液分泌约占进食后分泌量的30%,酸度及胃蛋白酶原含量均很高。头期胃液分泌量与食欲有很大关系。
(2)胃液分泌的胃期:是指食物入胃后,继续刺激胃液分泌,又一次出现胃液分泌的高峰。胃期胃液分泌的神经机制主要是:
①食物扩张了胃底、胃体的感受器,通过迷走-迷走长反射和壁内神经丛局部反射,直接或间接通过胃泌素引起胃腺分泌。
②扩张刺激胃幽门部,通过壁内神经丛作用于G细胞释放胃泌素。③食物的化学成分(如蛋白质消化产物)直接刺激G细胞,引起胃泌素的释放。胃期胃液的分泌量约占进食后总分泌量的60%,胃液酸度高,但胃蛋白酶原的含量比头期要少。
(3)胃液分泌的肠期:是指食糜进入十二指肠后,继续引起胃液分泌轻度增加。在切除外来神经后,食物对小肠的刺激仍可引起胃液分泌,提示在肠期胃液分泌调节中,神经反射的作用不大,主要是由于食糜刺激十二指肠黏膜引起胃泌素等激素释放的结果。有人认为,食糜入肠可使小肠黏膜释放一种“肠泌酸素”,可刺激胃腺而引起胃液分泌。静脉注射氨基酸也可引起胃液分泌,说明小肠吸收的氨基酸也可能参与了肠期的胃液分泌调节。肠期胃液分泌的特点是,量少,约占进食后胃液分泌总量的10%,总酸度和胃蛋白酶原的含量也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