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保护农业,提高农民收入
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工业化初期,农业要为工业的发展提供资本积累,但由此所转移的农业经济利益绝不能超过农业剩余,要保护农业具有进一步扩大再生产、为社会提供更多农业剩余的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不断分化,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但农业是天生的弱质产业,农产品的需求弹性越来越小,农业技术进步相对缓慢,资源调整较难,农产品是很典型的“均质”产品,不易“创新”,内部不象二、三产业那样容易分化,造成农业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比较利益下降。因此,在工业化后期,对农业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保护政策,即使经济利益向农业净流入,缩小农业与非农产业就业人员的收入差距,成为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
市场经济的运行不断地追求着效率的最大化,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没有外力在维护收入分配公平的话,那么,效率与公平的矛盾,以及其外部的表现形态——社会的贫富差别将会变得严重起来直到危及社会的稳定。农民收入低于在非农产业就业的人员,这是世界各国农业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恩格尔定律的存在和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速度的缓慢,是造成农民收入水平低下的经济原因。市场本身不能够保证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就业人员的收入公平,这一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政府行为来加以协调。应该说农业与非农产业就业者存在一定的收入差距,有利于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农业人口的向外转移。但即使农民和非农产业就业者存在着收入差距,农民由于素质和机会等方面的原因也无力走出农田,或者非农产业不具有吸纳如此众多农业人口的能力的话,并且双方的收入差距又较大,如果对这种收入差距置之不顾,就会有悖于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不仅会产生农业与非农产业、乡村与城市不协调发展等经济问题,而且会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必须把收入的公平分配纳入到政府的政策行为。
2.提高农业生产率,满足社会对农产品质与量的需求
提高农业生产率,是世界各国政府确定农业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一方面,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是其他农业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如在农业人口和耕地面积增长停滞,甚至下降的情况下,要实现农产品市场的稳定和农产品供应的可靠,就必须不断地提高农业生产率水平;而且也只有当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建立在农业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农民收入增加的目标才比较容易实现。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率水平的提高也是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和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标志。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也将不断地增加,但由于耕地减少、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以及其他水旱病虫等自然灾害,使得中国等许多发展中国家农产品的供给能力面临着挑战,从量上来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仍然是像中国这样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重要任务。在农产品总量平衡的同时,农产品的结构平衡也成为政府必须关注的问题。在农业满足了社会对农产品量的需求的情况下,农产品质量问题变得更加重要。这是因为,一方面,农产品事关人们的身心健康,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以后,农产品的质量在市场竞争力中所占的权重越来越大,甚至成为第一重要的因素,因而提高农产品质量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由于农产品市场上生产者与需求者有关产品质量信息的严重不对称,因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与卫生问题就成为政府必须承担的重要任务。政府不仅要制定相关的质量与卫生标准,而且要建立检疫检验队伍,使农民和加工营销商所生产的农产品和食品符合安全与卫生标准的要求。
3.培育农业市场机制,稳定农产品市场
政府所确定的农业政策目标的实现,必须建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之上。如果市场机制不完善,势必要增加政府对农业政策调控的力度、范围和难度,而政府行为的失灵又会造成更大的效率损失。因此政府必须首先培育农业市场机制,让市场充分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只对农业市场失灵的部分进行政策调控。对于像中国这样原来实行计划经济制度的发展中国家,市场机制发育相对不足,表现为市场主体缺乏或错位,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运作法规不完善。为此政府要让农户和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改变政企不分和政府行为与企业行为扭曲的现象;政府要培育农产品市场和农业要素市场,以便形成一个完整的农业市场体系;政府要制定完善的农业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使各个市场主体能够按照市场规则合理运作、公平竞争。
培育农业市场机制,有利于农产品的供求平衡,但不能保证农产品市场的稳定。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的过程,并且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由于土地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动植物本身生物学特性的制约,使得农产品的短期供给弹性比较小,但由于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刚性,价格对供给量的反应却非常敏感;同时,农产品的需求弹性更小,难以实现农产品市场均衡。当某些因素导致价格和产量一定程度波动时,会产生蛛网效应。另外,农产品价格与供给间的互动关系还受动植物生理机能的影响,由于生产周期较长,人们对市场价格的反应又具有滞后性,市场的自行调节难以使农产品供给及时追随市场价格的变化,会造成农产品短缺和过剩的效应放大,使农业生产产生更大的波动性。
4.保护农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农业是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最为密切的产业,一方面,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离不开自然资源的支撑;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活动由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不当的生产方式,会损害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自然资源的破坏和浪费。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系统的损害,则会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种稀缺资源,具有巨大的正外部效应。因此,政府确定农业政策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必须十分注意保护各种农业资源,如土地资源、水资源、林业资源、海洋资源、各种生物资源等,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内容的生态环境目标,应该是政府确定农业政策基本目标之一。
一般来说,这些农业政策目标应该成为各国政府农业政策的主要目标。但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农业政策目标的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特别是在不同的地方政府之间,由于所面对的具体问题不同,其农业政策目标不应该是国家总目标的照搬,而应该加以具体化,是本级政府的农业政策目标成为上级政府农业政策目标的子目标或实现总目标的手段与措施。
(简答题)
试论证我国未来十年主要农业政策目标的确定。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