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本题共计 3 个问题
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这够味
简答题
第 1 题
这段话在全文中起的作用是?
正确答案
从郭沫若修改一名台词的具体实例出发,引出本文关于“炼字”的话题。
答案解析
略
简答题
第 2 题
为什么“无耻的”三个字没有改“是”为“这”好?
正确答案
因为这是剧本,注重口语化,如果说成“你是没有骨气的无耻的文人”,感觉太书面化,并且强烈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但是将“是”改为“这”的话,就又能表达出感情,又具有口语化特征。
答案解析
略
简答题
第 3 题
将是“是”改为“这”好在哪里?
正确答案
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什么式的语法,将“是”改为“这”正好与之吻合,另外“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更能表现出极端憎恶的情感。
答案解析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