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历类考试基础知识

(题干)

本题共计 4 个问题

中国是世界的一个部分,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经济息息相关。
主题一: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
材料一:

材料二: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剩余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欧洲通过其资本、工业及军事能力而在19世纪末统治了世界经济。
——杰克逊·斯皮尔伯格《西方文明史》
主题二: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
材料三:1840年起至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通商口岸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产物。就通商口岸与中国近代史关系,不同的观察视角会有不同的评价。毛泽东认为,帝国主义利用通商口岸为基地,造成“买办的和高利贷的剥削网”,培养出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买办阶级和商业高利贷阶级”,便利其剥削广大中国农民。
材料四: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对现代化的全球化倾向有了明确的认识,提出要与世界接轨,要引进和利用世界各国的一切先进文明……从而实现了现代化进程的全球化与中国化的合理结合。
——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简答题
1

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参照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叙述这一趋势。

正确答案

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扩张,显示出全球化开始时的无序状态。18世纪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确立了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19世纪后期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20世纪中叶,世界银行等世界性经济组织的建立,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20世纪末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新时期的开始。

答案解析

结合材料中所提供的史实和时间来找材料中所述新航路开辟,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等对全球化的影响的相关史实来加以回答,即可以得出世界经济全球化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有序状态的。
简答题
2

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末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

正确答案

特点:以欧洲为中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输出,殖民扩张。

答案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广大亚非拉地区被瓜分殆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得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因。
简答题
3

根据材料三,指出毛泽东是运用什么史学观点(史观)来观察近代通商口岸的影响的。试从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来评价通商口岸的影响。

正确答案

史观:阶级斗争史观或革命史观。
全球史观:通商口岸加强了中国与世界联系,中国逐步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文明史观:通商口岸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答案解析

主要是掌握三种史观,即阶级史观、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的基本含义。根据其含义可以判断出毛泽东是从阶级斗争(或革命史观)来观察近代通商口岸的影响。运用全球史观来看通史观念口岸的话,应该从其对中国与世界之间关系的角度来阐述;用文明史观来评价的话,应该侧重于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在中国的交汇来说。
简答题
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外交角度说明我国“实现了现代化进程的全球化与中国化的合理结合”。

正确答案

经济上:初步形成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贸组织、亚太经合组织,参与全球化的世界经济。
外交上:制定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策;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答案解析

本问考查的是从经济和外交两个方面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全面融入世界;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上,初步形成了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加入世贸组织、亚太经合组织,参与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从外交上,制定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策;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相似试题

  • (单选题)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梦想离不开世界,“中国梦”是和谐之梦、和平之梦,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这说明() ①中国的发展是开放合作共赢的发展 ②各国和平共处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③和谐世界是实现中国梦的有利条件 ④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色彩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这表明()。 ①中国走的是一条和平发展之路 ②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③中国人民向往和平反对战争 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温家宝总理在第63届联合国大会上强调,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中国将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愿与国际社会一道,为推动实现世界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这主要表明()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温家宝强调,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不会损害任何人,也不威胁任何人。中国现在不称霸,将来也绝不称霸。中国将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发展中大国,愿与国际社会一道,为推动实现世界的和谐与持续发展贡献力量。这一承诺直接体现了()。

    答案解析

  • (填空题)

    ()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目前,世界正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力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在“5·20谈话”中提到德国统一模式或可为两岸关系发展提供借鉴。5月30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发言人杨毅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没有分裂,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没有改变,两岸不是“两个中国”,两岸关系不是“国与国关系”,这是客观事实。即“一个中国”是解决两岸问题的前提和基础。这表明() ①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②中国的领土和主权不容分割 ③台湾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④中国的政体是单一制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希腊的强邦(斯巴达和雅典)即使在鼎盛时期也仅仅是个称霸的盟主,并没有用武力去吞并邻邦,希腊世界始终是一个小国林立的城邦世界,而绝大部分希腊城邦在政治上都不同程度的具有民主色彩。而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发展的趋势却是一统天下,中央集权,最终建立君主专制的大帝国。这其中的原因如何?请你尝试分析。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针对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地位变化问题,有学者提出了如下观点: 观点一: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主要是中国)的奇迹。 观点二:如果世界结束于1945年,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我们大部分人伴随着北大西洋的胜利和一个高消费、高能源利用和高劳动生产力的世界的诞生成长。 观点三:1945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头戏并不发生在西方(欧美),而是发生在东亚,日本明显赶上了最富有的西方国家,台湾和南韩没有落后很远,中国沿海重要地区现在正在紧随其后。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针对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地位变化问题,有学者提出了如下观点: 观点一: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主要是中国)的奇迹。 观点二:如果世界结束于1945年,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我们大部分人伴随着北大西洋的胜利和一个高消费、高能源利用和高劳动生产力的世界的诞生成长。 观点三:1945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头戏并不发生在西方(欧美),而是发生在东亚,日本明显赶上了最富有的西方国家,台湾和南韩没有落后很远,中国沿海重要地区现在正在紧随其后。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针对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地位变化问题,有学者提出了如下观点: 观点一: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主要是中国)的奇迹。 观点二:如果世界结束于1945年,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我们大部分人伴随着北大西洋的胜利和一个高消费、高能源利用和高劳动生产力的世界的诞生成长。 观点三:1945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头戏并不发生在西方(欧美),而是发生在东亚,日本明显赶上了最富有的西方国家,台湾和南韩没有落后很远,中国沿海重要地区现在正在紧随其后。

    答案解析

快考试在线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