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历类考试基础知识
(简答题)

14年4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零翻译”何以大行其道》的文章,就外语的使用发表评论,“保持汉语的纯洁性”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对此,有人赞成,有人反对。赞成保持汉语纯洁性的人认为:如今类似于Wi-Fi、CEO、MBA、PM2.5、HTML、CBD这样的“零翻译”外语在报刊等出版物中屡见不鲜,甚至还出现在某些严肃的学术期刊里,给相当部分的读者造成了比较大的理解障碍。外语的过度使用既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严整和和谐,影响了汉语表意功能的发挥,也消解了中国文化精深而丰富的内涵。因此,应该努力保持汉语的纯洁性,以利于传统文化的延续,维护中华文化的独立和尊严。反对保持汉语纯洁性的人认为:现代社会日新月异,新事物层出不穷,汉语也需要扩充,其中也包括学习吸收外国的新鲜语句。如“激光”“坦克”等外语,汉化后通俗易懂;如“X光”“B超”等一些字母词因简洁明了而被广泛使用;如“电脑”“鼠标”等一些符合汉语构词规律的意译词,已成为汉语基本词汇的组成部分。语言不仅仅是一种记录工具,更是一种交流工具,因此它应该与时俱进,“纯洁”的语言只能让我们看懂“古文”,但“不纯洁”的语言才能让我们融入世界,活在现在。你是赞成还是反对保持汉语的纯洁性?请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

正确答案

答案答案一:赞同。
理由: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历史继承性。保持汉语言的纯洁性有利于延续中华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觉与自信,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②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汉语言的发展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
③语言是文化传播的媒介。外语的过度使用会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严整和和谐,影响了汉语表意功能的发挥,不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
答案二:反对。
理由:①文化需要交流。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积极吸收借鉴其他民族语言的合理成分,有利于汉语言的丰富和发展,更好地融入世界。
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顺应时代变化,坚持与时俱进,吸收外语言,是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体现,不会损害中华文化的独立和尊严。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 (判断题)

    1957年6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这是为什么》的社论,标志着反右派运动的开始。

    答案解析

  • (填空题)

    2007年4月12日,温家宝在日本国国会发表题为《()》的演讲。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公开发表题为()的文章,拉开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序幕。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公开发表题为()的文章,拉开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序幕。

    答案解析

  • (多选题)

    1957年6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这是为什么?》的社论,随后一场全国规模的群众性反右派运动全面展开,1957年的反右派运动()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1906年12月14日,()在柏林的物理学会上发表了题为《论正常光谱的能量分布定律的理论》的论文,提出了著名的()公式,这一天被普遍地认为是量子物理学诞生的日子。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题为()的特约评论员文章,从根本上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揭开了真理标准讨论的序幕。

    答案解析

  • (填空题)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题为《()》的特约评论员文章,从根本理论上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揭开了真理标准讨论的序幕。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1949年元旦,《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题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献词,献词号召“……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为此,中共于4月发动了()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题为什么的特约评论员文章,从根本理论上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揭开了真理标准讨论的序幕?

    答案解析

快考试在线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