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2车道隧道长2320m,两洞口埋深均在15m以上,隧道围岩为花岗岩、洞口段为强风化软弱带,洞身段围岩为III、IV、V类及断层破碎带。隧道工期为24个月,试简述施工方法、工区划分,各区的劳动组织及主要开挖、支护、衬砌机具设备。
正确答案
隧道分进、出口2个工区,每个工区的劳动力组织为:开挖工及炮工20~25人,支护工15~18人,砼浇筑工22~25人,卡车司机6~10人,电焊工3~4人,空压机司机3~4人,电工3~4人,机修工2~3人,钢筋工4~6人。每个工区的开挖、支护及衬砌机具设备有:空压机总容量80~100m3/min,钻孔卡车或持风钻15~18台,装载机2台、挖机1台,运碴卡车6~8辆,砼泵、砼搅拌站或搅拌机、砼灌车2~3辆,通风机1台,衬砌模板车,电焊机多台,足够的高压风水管路及通风管、变压器及电线、电缆。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简答题)
某公路双向双车道隧道,长1825m,埋深90m,在隧道进洞300m后,遇有一断层及其影响带F5,采用钻探技术,探明前方断层及其影响带宽45m,并与隧道轴线斜交,该断层及其影响带处于灰岩和砂岩交接带,岩层破碎,地下水较丰富。依据本人经验,为了保证隧道安全、顺利施工,作为现场施工工程技术人员,你该如何处理,并选用一种开挖方法作详细介绍。作为一名监理工程师,你该如何做?
(简答题)
某高速公路隧道最大埋深约为130m,设计净高5.0m,净宽14.0m,隧道长940m。隧道区域内主要为微风化黑云母+长花岗岩,局部有微风化煌班岩脉穿插。围岩以Ⅳ-Ⅴ类为主。进口段为Ⅱ-Ⅲ类围岩,岩体裂隙不甚发育,稳定性较好。隧道区域内地表水系不发育,区域内以基岩裂隙水为主,浅部残坡基层赋存松散岩类孔隙水,洞口围岩变化段较发达。施工单位采用新奥法施工,Ⅱ-Ⅲ类围岩采用松动爆破,Ⅳ-Ⅴ类围岩采用定向爆破方案。
(简答题)
某高速公路隧道最大埋深约为130m,设计净高5.0m,净宽14.0m,隧道长940m。隧道区域内主要为微风化黑云母+长花岗岩,局部有微风化煌班岩脉穿插。围岩以Ⅳ-Ⅴ类为主。进口段为Ⅱ-Ⅲ类围岩,岩体裂隙不甚发育,稳定性较好。隧道区域内地表水系不发育,区域内以基岩裂隙水为主,浅部残坡基层赋存松散岩类孔隙水,洞口围岩变化段较发达。施工单位采用新奥法施工,Ⅱ-Ⅲ类围岩采用松动爆破,Ⅳ-Ⅴ类围岩采用定向爆破方案。
(简答题)
某高速公路隧道最大埋深约为130m,设计净高5.0m,净宽14.0m,隧道长940m。隧道区域内主要为微风化黑云母+长花岗岩,局部有微风化煌班岩脉穿插。围岩以Ⅳ-Ⅴ类为主。进口段为Ⅱ-Ⅲ类围岩,岩体裂隙不甚发育,稳定性较好。隧道区域内地表水系不发育,区域内以基岩裂隙水为主,浅部残坡基层赋存松散岩类孔隙水,洞口围岩变化段较发达。施工单位采用新奥法施工,Ⅱ-Ⅲ类围岩采用松动爆破,Ⅳ-Ⅴ类围岩采用定向爆破方案。
(简答题)
某二级公路隧道为单洞双向行驶两车道隧道,全长4279m,最大埋深1049m。隧道净空高度9.14m,净空高度6.98m,净空面积为56.45m2。该隧道位于一盆地边缘的雪宝山区,主要突起寒武系三游洞至三叠系大冶组地层,其围岩主要为弱风化硬质页岩,属Ⅱ类围岩,稳定性较差。根据该隧道的地质条件和开挖断面宽度,承包人拟采用台阶分部法施工。
(简答题)
某二级公路隧道为单洞双向行驶两车道隧道,全长4279m,最大埋深1049m。隧道净空高度9.14m,净空高度6.98m,净空面积为56.45m2。该隧道位于一盆地边缘的雪宝山区,主要突起寒武系三游洞至三叠系大冶组地层,其围岩主要为弱风化硬质页岩,属Ⅱ类围岩,稳定性较差。根据该隧道的地质条件和开挖断面宽度,承包人拟采用台阶分部法施工。
(简答题)
某二级公路隧道为单洞双向行驶两车道隧道,全长4279m,最大埋深1049m。隧道净空高度9.14m,净空高度6.98m,净空面积为56.45m2。该隧道位于一盆地边缘的雪宝山区,主要突起寒武系三游洞至三叠系大冶组地层,其围岩主要为弱风化硬质页岩,属Ⅱ类围岩,稳定性较差。根据该隧道的地质条件和开挖断面宽度,承包人拟采用台阶分部法施工。
(简答题)
某二级公路隧道穿越的岩层主要由砂层泥岩和砂岩组成,为Ⅱ-Ⅲ类围岩,设计采用新奥法施工,台阶法开挖,复合式衬砌,防水层设计为塑料防水板。在隧道开挖工程中,由于地下水发育,洞壁局部有股水涌出,特别是断层地带岩石破碎,裂隙发育,涌水更为严重。洞口段由于洞顶覆盖层较薄,岩隙发育。开挖中地表水从岩石裂隙中渗入洞内,导致该段两次冒顶,塌方。
(简答题)
某二级公路隧道穿越的岩层主要由砂层泥岩和砂岩组成,为Ⅱ-Ⅲ类围岩,设计采用新奥法施工,台阶法开挖,复合式衬砌,防水层设计为塑料防水板。在隧道开挖工程中,由于地下水发育,洞壁局部有股水涌出,特别是断层地带岩石破碎,裂隙发育,涌水更为严重。洞口段由于洞顶覆盖层较薄,岩隙发育。开挖中地表水从岩石裂隙中渗入洞内,导致该段两次冒顶,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