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不少人习惯上也将这个时期称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初几位大师所提倡的“经世致用之学”,……能令学者对于二百多年的汉宋门户得一种解放,大胆的独求其是。他们曾痛论八股科举之汩没人才,到这时候读起来觉得句句亲切有味,引起一班人要和这件束缚思想、锢蚀人心的恶制度拼命。他们反抗满洲的壮烈行动和言论,……蓦地把二百年麻木过去的民族意识觉醒转来。总而言之,最近三十年思想界之变迁,最初的原动力,是残明遗献思想之复活。 ——摘编自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材料二 五四运动实际是分为两部分的。第一部分是新文化运动,叫五四新文化运动,从1917年蔡元培到北大当校长时就已经开始了。第二部分是1919年5月4目前后的抗议运动。但在我看来,这两个实际上是两回事、两个事件。……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文化启蒙。……个性解放和自由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基调,大批青年投入其中。……五四运动本身也像各种政治运动一样,充满了爱国激情。……但是这个政治运动中经常是限制别人自由的,道德口号起来了,你不跟着走就是卖国贼。 ——摘编自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1936年,陈伯达发表《论新启蒙运动》,一方面强调“新启蒙”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另一方面强调此次运动是对“五四”传统的继承。……希望发扬“五四”自由讨论的传统,把思想文化统一到民族国家的生死存亡这一时代主题上来。1937年5月,亦即纪念“五四”运动十八周年的前后,新启蒙运动进入高潮。 ——摘编自启良《20世纪中国思想史》 请回答: 概括材料二中关于“五四运动”的相关观点。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所描述的“新启蒙运动”的特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了哪些影响?
正确答案
特点:由强调思想解放到把思想解放与民族救亡有机结合。
影响:促进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促进了近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的最终形成。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单选题)
明朝后期资本主义的萌芽和西方显露资本主义的曙光,大致处于同一个历史时代。但不久后,两者从此进入两种不同的发展轨道。导致中国与西方出现两种不同的发展轨道的最主要原因是()
(简答题)
材料:史学界对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时期 的中国社会几乎陷于停滞状态。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就认为中国社会似乎“停滞于静 止状态”了。德国哲学家赫尔德在1787年出版的《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中,也对当 时中国社会的状态持同样的看法,认为这个帝国的“体内血液循环已经停止,犹如冬眠的动 物一般”。而早期近代化研究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状况具有双重特点,一方面它标 志着中国传统社会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另一方面,它将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国社会从传统 向近代的转型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罗文兴《被误读的中国历史》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史学界对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几乎陷于停止状态。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就认为中国社会似乎“停滞于静止状态”了。德国哲学家赫尔德在1787年出版的《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中,也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状态持同样的看法,认为这个帝国的“体内血液循环已经停止,犹如冬眠的动物一般”。而早期近代化研究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状况具有双重特点,一方面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另一方面,它将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摘编自罗文兴《被误读的中国历史》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史学界对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几乎陷于停止状态。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就认为中国社会似乎“停滞于静止状态”了。德国哲学家赫尔德在1787年出版的《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中,也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状态持同样的看法,认为这个帝国的“体内血液循环已经停止,犹如冬眠的动物一般”。而早期近代化研究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状况具有双重特点,一方面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另一方面,它将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摘编自罗文兴《被误读的中国历史》
(简答题)
材料:史学界对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时期 的中国社会几乎陷于停滞状态。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就认为中国社会似乎“停滞于静 止状态”了。德国哲学家赫尔德在1787年出版的《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中,也对当 时中国社会的状态持同样的看法,认为这个帝国的“体内血液循环已经停止,犹如冬眠的动 物一般”。而早期近代化研究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状况具有双重特点,一方面它标 志着中国传统社会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另一方面,它将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国社会从传统 向近代的转型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罗文兴《被误读的中国历史》
(单选题)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上,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这些人:仓颉创造了汉字,让文明可以沉淀下来;李斯统一了汉字,让文明可以流动起来;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让文明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王选让汉字告别纸与笔、铅与火,让中华汉字文化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这说明()
(单选题)
中华姓氏文化可谓浩瀚无垠,颇为壮观。每一个姓氏背后,都有年深月久的历史的和极为丰富的故事。这表明() ①中华姓氏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②中华姓氏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③姓氏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④姓氏是中华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单选题)
有学者认为:“工业革命后,世界文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一种先进文明以‘生存威胁’迫使其他文明不得不仿效它。”中国近代史上能够反映这一历史现象的是() ①《新青年》②《资政新篇》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④《天朝田亩制度》
(单选题)
有学者认为:“工业革命后,世界文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一种先进文明以‘生存威胁’迫使其他文明不得不仿效它。”中国近代史上能够反映这一历史现象的是() ①《新青年》②《资政新篇》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④《天朝田亩制度》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史学界对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几乎陷于停止状态。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就认为中国社会似乎“停滞于静止状态”了。德国哲学家赫尔德在1787年出版的《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中,也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状态持同样的看法,认为这个帝国的“体内血液循环已经停止,犹如冬眠的动物一般”。而早期近代化研究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状况具有双重特点,一方面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另一方面,它将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罗文兴《被误读的中国历史》中国档案出版社 评材料中关于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