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发抗病性(诱导抗病性)是植物经各种生物预先接种后或受到化学因子、物理因子处理后所产生的抗病性,也称为获得抗病性(acquiredresistance)。显然,诱发抗病性是一种针对病原物再侵染的抗病性。
在植物病毒学的研究中,人们早已发现病毒近缘株系间有“交互保护作用”。当植物寄主接种弱毒株系后,再第二次接种同一种病毒的强毒株系,则寄主抵抗强毒株系,症状减轻,病毒复制受到抑制。在类似的实验中,人们把第一次接种称为“诱发接种”(inducinginoculation),把第二次接种称为“挑战接种”(challengeinoculation)。
后来证实这种诱发抗病性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不仅同一病原物的不同株系和小种交互接种能使植物发生诱发抗病性,而且不同种类、不同类群的微生物交互接种也能使植物产生诱发抗病性。不仅如此,热力、超声波或药物处理致死的微生物、由微生物和植物提取的物质(葡聚糖、糖蛋白、脂多糖、脱乙酰几丁质等),甚至机械损伤等在一定条件下均能诱发抗病性。诱发抗病性有两种类型,即局部诱发抗病性和系统诱发抗病性。局部诱发抗病性(localinducedresistance)只表现在诱发接种部位。系统诱发抗病性(systemicinducedresistance)是在接种植株未行诱发接种的部位和器官所表现的抗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