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心丧气”“见花落泪”“对月伤神”的情绪状态是()。
A心境
B激情
C抑郁
D焦虑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单选题)
林黛玉式的"见花落泪""对月伤怀"的情绪状态属于()。
(简答题)
(教学设计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课文介绍该课文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六课,同单元的选文还有《柳永词两首》《苏轼词两首》《李清照词两首》。单元说明这个单元学习宋词。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风格各异。这里选的是几位大家的名作,兼顾了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词的句式错落有致,长短悬殊。小令显得轻灵飞动,长调则更便于写景、叙事和抒情的交互融合。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欣赏时要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之美;也要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的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经济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学生情况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班级45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问题: 1.具体赏析词上阙中虚实结合的手法及作用。 2.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确定依据。 3.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简答题)
(教学设计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琵琶行白居易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拔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呜。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课文介绍《琵琶行》是某版教材《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的课文,该单元的其它课文还有:《蜀道难》《杜甫诗三首》,选修课文《李商隐诗两首》。单元介绍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上兼容并包,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些都从不同的方面对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诗歌本身的发展也趋于成熟,题材扩大,诗体完备,诗家辈出,风格多样。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的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的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课时安排两课时学生情况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班级50人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问题:1.根据以上的材料,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2.设计教学片段,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文中的景,体会作者的情。3.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
(简答题)
案例:师:关于十九支曲文,祝肇年先生的说法很受人赞同。(幻灯片投示:祝肇年《情境交辉--读(西厢记·长亭送别)随感》:“《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心弦的离歌,它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教材:《长亭送别》被认为是抒情艺术的典范,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的情、景真正达到“交融”的境界。全折以写景始,以写景终,通过暮秋郊外景色的点染,构成萧索凄凉的氛围,与莺莺的浓重离愁相融合,意境十分优美)师:所以,我们这节课准备完成这样的教学任务。(幻灯片投示:教学目标:声情并茂品赏长亭送别;抓住意象感受离愁别恨;体会情景交融优美意境)师:《长亭送别》的十九支曲文,经过大家的“公推直选”,最终有五首曲子“金榜题名”!请看。(幻灯片投示:十九支曲文的名称,其中把[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一煞][收尾]五首曲子变红加粗)师(明知故问):大家喜欢听歌、唱歌吗?听过“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吗?(教师以唱代问,以下形式同)听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吗?听过“相见时难别亦难……”吗?还听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吗?(老师每唱完一些句子,学生总会有一些相应的回答,最后,全班学生热烈地鼓掌)师(友好地笑):这下可好了!你们的掌声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对你们也就有话可说了。大家知道,很多的诗词作品通过唱的形式更深入地走进听众的心坎里,而元杂剧本身就是用来唱的,我们现在无法知道元人的唱法,但我们可以用我们自己的方式,用流行歌曲的调子,甚至自己编曲,演绎一场现代版的《长亭送别》。(生颇有些兴趣,有的在做交流)师(充满期待地望着全班同学):好,这节课就给大家提供一个施展才能的舞台,选你最喜欢的一支曲子,能唱的捧个唱场,爱读的捧个读场!(众生笑)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或谱曲,或朗读,演唱、体悟,试图还原元杂剧音乐的元素,谱“一支撩人心弦的离歌”,让音乐激发我们对文字的深沉的感悟。(幻灯片投示:选一曲你最喜欢的,或唱或读,深深体悟其中的美妙。生:探究,谱曲,朗读,交流,体悟)师:(适时点拨)大家可以抓住其中最能体现美妙意境的意象,抓住人物的情感,或抓住一些有感染力的词句进行赏析。 至于赏析的时间,我不作限制,只要你感觉你喜欢的那支曲子准备得差不多了就停下,然后就请你来施展才能。师:(见生停下了)谁先来?生:(有点不好意思地)我唱[端正好]。(生唱完,全班鼓掌)师:唱得真好!你为什么唱得这样“情深深,意切切”呢?(生从意象的选择上简要地说了自己的理解)师:××同学不仅唱得好,而且理解得也不错。刘禹锡说“自古逢秋悲寂寥”,但这个秋,莺莺和张生在做什么呢?离别时刻,离人心上愁啊!哪位同学能把你的点评说一说?生:我是先把它散文化了再点评的。师:好啊,说给大家听听。生:(读)暮秋时节,碧蓝的天空万里无云,大雁已早早向南方飞去;秋风萧瑟,吹得百花凋零,百草憔悴,露冷霜寒,更显出一派冷清与凄凉的景象。经过霜露洗礼的片片枫叶,早已红得如醉人的脸,它们在秋风中纷纷飘落,仿佛离人的眼泪一滴滴落下。“碧云天,黄花地”,由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脱化而来,并取其景色的凄清,烘托出送别的冷清气氛和莺莺因即将离别而无比悲伤的心情。“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用设问手法,莺莺流了这么多眼泪,以至经霜的树林都变红了。作者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将“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和悲凉冷清的心境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伤感悲凄的意境。(生读着,师用欣赏而惊愕的表情听着,其他的学生也有些激动,最后全班报以热烈的掌声) 问题:1.上画是《长亭送别》课堂教学实录的一个片段,试针对此设计作一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