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算机事业最早的拓荒者是华罗庚教授,1952年,华罗庚教授在全国大学院系调整中,在中科院数学所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研究小组,任务就是要设计和研制中国自己的电子计算机。
1956年8月25日,由华罗庚担任主任委员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成立,诞生了我国第一个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机构。
1958年8月1日,我国第一台小型电子管通用数字计算机(103型计算机)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第一台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的诞生。1959年9月,我国第一台大型电子管通用数字计算机(104型计算机)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1964年4月,我国第一台自行研究、设计、制造的大型电子管通用数字计算机(119型计算机)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
1965年6,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台大型晶体管通用数字计算机(109乙型计算机)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
1973年,由北京大学等单位共同研制了每秒运算100万次的集成电路计算机(150型计算机),并运行了我国自行设计的操作程序。
1983年12月22日,中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1亿次以上的“银河”巨型计算机,由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在长沙研制成功。它填补了国内巨型计算机的空白,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世界研制巨型计算机的行列。
2004年6月22日,在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排行榜中,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的“曙光4000A”以每秒11万亿次的峰值速度和80610亿次Linpack计算值位列全球第十。随着曙光4000A的推出,中国已经成为继美、日之后第三个跨越了10万亿次计算机研发和应用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