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历类考试电大国家开放大学《科学与技术》

(题干)

本题共计 3 个问题

自从网络步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对"社会"的认识也在悄然变化,一个由看不见的线路连接而成的"虚拟"社会--网络社会正在变为现实。 在社会中生活,我们的行为靠道德和法律来调节。从孩童时代起,我们就受到尊老爱幼、忠于职守的道德教育,这些意识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加强,正是它们遏制了我们的某些不良行为。但是网络社会就不同了,目前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非常严重,网络黑客、网上拍卖欺诈、网络虚假新闻、网上贩黄等等大肆泛滥。 网络道德失范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网络的"个人性"。在真实的社会,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在众人的"监视"之下,我们要顾及自己的身份、地位、角色,所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自觉和不自觉的约束和控制,这就是道德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然而我们在网上的时候,别人是无法真正看到我的,人与人之间虽然通过网络联系得很近,但是这种距离是始终存在而无法突破的。个人就象处在一个保护伞中,别人只能靠我提供的信息来认识我,理解我,而基本上无从约束我的行为。这种极个人化的境况,容易使人暴露出自私、贪婪、欺骗的本性。因为在现实社会中,"慎独"是道德的最高境界,而能够做到这点的毕竟是少数。 网络道德失范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网络的"虚拟性"。当人们卸去了现实生活中的粉饰,再把自己的身心投入到虚拟的世界中去体验另样的网络生活的时候,我们是以一种匿名的方式出现在网络社会上的,我们的姓名、年龄、职业、长相甚至性别都可以自己选择而别人根本无法识别,于是我们容易淡忘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我们的行为在一种他人约束的真空状态,不道德的行为就容易出现。"不要跟我讲道德,要讲道德你就不会上网了。"持有这种思想的网民恐怕不在少数。网络的虚拟性,给予我们充分想象的空间的同时,也给欲望、包括不可告人的欲望的膨胀留下了一片的"沃土"。于是,一切在现实社会中视为离经叛道、另类甚至卑鄙龌龊的事都可以在网上为所欲为,大放厥词。 网络道德失范还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成长。相当一部分生活在网络中的青少年存在双重人格的倾向。青少年学生较难完全协调好网上与网下的关系,他们对自己在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道德要求不一样,实行的是双重道德标准。 网络道德失范不能完全把责任推向网络尚未成熟这一原因。事实上,网络社会的问题也折射出真实社会的问题,如何在两个社会之间形成道德规范的沟通和联系,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网络社会的道德规范任重而道远。

简答题
1

网络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正确答案

网络道德失范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网络的"个人性"。在真实的社会,个体的人一举一动都在众人的"监视"之下,人们要顾及自己的身份、地位、角色,所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自觉和不自觉的约束和控制,这就是道德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然而人们在网上的时候,人与人之间存在距离,只能靠所提供的信息来相互认识和理解,基本上无法约束个人的行为。这种极端个人化的境况,容易使人暴露出自私、贪婪、欺骗的本性。网络道德失范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网络的"虚拟性"。当人们卸去了现实生活中的粉饰,再把自己的身心投入到虚拟的世界时,人们是以一种匿名的方式出现在网络社会上的,容易淡忘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网络的虚拟性,给予我们充分想象的空间的同时,也给与各种欲望的膨胀留下了一片的"沃土"。于是,一切在现实社会中视为离经叛道、另类甚至卑鄙龌龊的事都可以在网上为所欲为,大放厥词。网络道德的问题也折射出真实社会的问题,社会上的种种道德问题在网络中都有表现,只不过由于约束的松懈,得到不同程度的放大而已。

答案解析

简答题
2

网络道德失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正确答案

网络道德失范特别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成长。青少年处于成长期,对于是非的判断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十分薄弱,相当一部分生活在网络中的青少年存在双重人格的倾向。青少年学生较难完全协调好网上与网下的关系,他们对自己在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道德要求不一样,实行的是双重道德标准。

答案解析

简答题
3

要解决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必须从哪几个方面着手?

正确答案

要解决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必须从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建立符合网络特性的网络社会的道德规范;
第二,加强真实社会的道德建设;
第三,提高每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 (简答题)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促进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冲击和破坏,它具有两重性。 一、科技革命与社会 (一)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 科学技术与社会是不能分割的,而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我们通过考察自然发展史和社会发展史,可以清楚地看到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技术在社会中产生,又在社会中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引起社会经济、物质生产、政治斗争、军事活动、意识形态等社会现象的变革,反过来,这些因素又促进科学的发展。社会不能没有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也不可能离开社会。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述 19世纪的下半叶,马克思在考察了近代欧洲科学技术发展和产业革命的历史以后,提出了生产力包括科学技术的著名论断。 邓小平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邓小平同志的论断强调了在现阶段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已成为"第一"生产力。这是邓小平同志总结了当代国际、国内科学技术推动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新趋势、新情况、新经验得出的,它不仅概括了人类对于科学技术作用的认识成果,继承了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而且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和经济学学说,具有新的理论内容。许多学者把科学技术在物质生产力中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定量化地用一个公式描述: 物质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科学技术 当今,高科技及其产业不仅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而且高科技领域的每一个突破都会带动一大批新产业的建立,深刻地改变着传统产业的技术面貌。为此,又有人提出现代高科技对物质生产力的作用应是首要的、第一位的,因此,两者的关系不再只是乘数规律,而应该是指数规律,即: 物质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高科技。 显然,这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最直观描述。 2、科学技术进步改变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 (1)三次技术革命与社会生产 18世纪中叶产生的蒸汽技术革命,其直接后果是导致了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使手工业向大工业生产过渡。大工业生产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一次以动力技术革新为主的技术革命,对世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世纪70年代,以电能的开发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电力技术革命(也包括内燃机发明和应用),在世界范围展开了新的工业革命的浪潮。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已经完成了两次以动力技术革新为主导的技术革命,这两次革命都是以解放人力为目标的。目前,我们正处在以解放人脑为目标的信息技术革命。 20世纪下半叶,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日益显示其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驱动能力。以微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已经拉开帷幕,科技进步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比过去显得更加强烈。 主要表现为: ①科技成果转化为现时生产力的周期明显缩短。 ②科学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③科技在生产力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今后,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成果将是科学技术的产物,而科学技术也成为组织、管理、协调生产力中各要素的重要因素。 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改变了世界生产方式的同时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一般来说,科学技术直接转变成生产力,促进企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增长。大约要经历三个阶段: ①用研究阶段。即选择社会需求进行实验研究,形成技术发明。 ②技术开发阶段。即将实验室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试销。 ③产业化和商品化阶段。即形成生产线,规模生产,投放社会,获取利润。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一项经济活动,促使社会经济的增长。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证明,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愈高、则经济就愈发展,其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经济生产值也愈高。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在不断地提高。 (2)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人的生活方式 信息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一方面,促使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改变着人的社会生活方式。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不仅缔造了科学本身,推动了技术发展,而且改变着人的知识能力,创造了现代文明。科学技术是现代文明的一种重要创造力量,不断完善着人类自身。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作为人们创造能力的一种社会表现,以及运用人的创造力的一个领域,影响着整个人类生活方式。现在的人们"不出家门,可知天下事",他们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最快、最及时的查询最新的、遍及全世界的信息、资料,网络使世界变小了。计算机手段的普及化和现代化,大大有利于扩大人们获得教育的机会,提高了全体民众的科学文化水平。网络教育在提高教育质量,开发人的智力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人们又可通过上网、娱乐、游戏,丰富了自己的业余生活,导致了整个社会人际关系发生着深刻的改变。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正在使人类思维方式从绝对走向相对;从单义性走向多义性;从精确走向模糊;从因果性走向偶然性;从确定性走向不确定性;从分析方法走向综合方法和系统方法;从时空分离走向时空统一。一种新的视觉化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紧密结合起来,也使人的认识能力产生一次新的飞跃。另外,科学技术的概念、方法和手段向人文社会科学的渗透,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伦理观念和理论也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更加促使当代人们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并日益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 二、科技革命与自然环境的变迁 在过去一百多年中,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了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与此同时,随着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界的能力不断增强、规模不断扩大,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膨胀,对自然的索取更加变本加厉。人类大规模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不仅直接消耗大量资源,还把大量的废弃物返还自然,使自然环境无法容忍,人类的行为对自然环境形成的双重冲击,日益恶化了自己和大自然的关系,使自然环境受到了不同范围、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在,被人类破坏的环境又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条件产生不利的影响和严重后果。自然环境的变迁和恶化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应对过去发展的过程和模式,进行深刻的反省。 人与自然环境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人依赖于自然界,另一方面,人又要从自然界独立出来。地球环境是唯一适合人类活动和生存的场所,我们的祖先早就认识到,在地球环境中,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生存,必须适应于自然界先定的条件。首先必须保证自己生存,解决衣、食、住等问题,才可能谈得上从事社会活动。在很长时期内,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地域性的自然条件,如地理、地质、气候和资源等。同时,当时的人类对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和长期的气候变化尚无法深刻认识,因此,依赖自然界,甚至对自然顶礼膜拜是人类的唯一的选择。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在依赖自然界的基础上,逐渐萌发对自然界的相对独立性。人类不断试图对抗自然界的统治地位,表现出一种独立性,仿佛必须要从自然界独立出来。然而,人类表现出来的对抗自然的欲望,以及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独立性的增长,恰恰体现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进一步的加强。例如,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占有和掠夺,只是反映了人类对自然资源依赖的一种历史变化,而并不能完全从自然界独立出来。如果人类愚蠢地认为自己可以脱离自然界和自然规律,而可以不依赖自然界,即不承认自己行动必须服从于自然规律,那么,人和自然的矛盾就会加剧,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现代生态危机的出现,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产生了环境问题。说到底,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发展问题。世界各国发展阶段不同,经济结构、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不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是不一样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要建立起一种既协调、又演进的关系,这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 1、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人类应当享有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不损害、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以及长期延续的发展,它是一种健康的、公正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从产生一直发展到现在,经过不断地深化,其含义已扩展到包括自然环境的改善、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等各个领域。 2、可持续发展总体目标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大致可以作如下表述: (1)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这种发展应是不断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产、生活和发展,以及他们 对于物质、能量、信息和文化的需求。 (2)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是"公平"。这种公平体现在代际之间用公平的原则,去使用和管理属于全人类的资 源和环境,每代人都要以公正的原则担负起各自的责任,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发展为代价。 (3)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合作"。在国际社会和地区际之间应体现均富、合作、平等的原则,在空间范围 内,缩短同代人之间的差距,不应造成物质上、能量上、信息上乃至心理上的鸿沟,以实现"资源-生产- 市场"内部之间的协调和统一。 (4)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协调"。人类社会要营造"自然-社会-经济"支持系统适宜的外部条件,使得人类 生活在一种更严格、更有序、更健康、更愉悦的环境之中。因此,应当使这种系统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 不断地被优化。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促进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冲击和破坏,它具有两重性。 一、科技革命与社会 (一)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 科学技术与社会是不能分割的,而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我们通过考察自然发展史和社会发展史,可以清楚地看到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技术在社会中产生,又在社会中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引起社会经济、物质生产、政治斗争、军事活动、意识形态等社会现象的变革,反过来,这些因素又促进科学的发展。社会不能没有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也不可能离开社会。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述 19世纪的下半叶,马克思在考察了近代欧洲科学技术发展和产业革命的历史以后,提出了生产力包括科学技术的著名论断。 邓小平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邓小平同志的论断强调了在现阶段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已成为"第一"生产力。这是邓小平同志总结了当代国际、国内科学技术推动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新趋势、新情况、新经验得出的,它不仅概括了人类对于科学技术作用的认识成果,继承了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而且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和经济学学说,具有新的理论内容。许多学者把科学技术在物质生产力中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定量化地用一个公式描述: 物质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科学技术 当今,高科技及其产业不仅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而且高科技领域的每一个突破都会带动一大批新产业的建立,深刻地改变着传统产业的技术面貌。为此,又有人提出现代高科技对物质生产力的作用应是首要的、第一位的,因此,两者的关系不再只是乘数规律,而应该是指数规律,即: 物质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高科技。 显然,这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最直观描述。 2、科学技术进步改变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 (1)三次技术革命与社会生产 18世纪中叶产生的蒸汽技术革命,其直接后果是导致了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使手工业向大工业生产过渡。大工业生产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一次以动力技术革新为主的技术革命,对世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世纪70年代,以电能的开发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电力技术革命(也包括内燃机发明和应用),在世界范围展开了新的工业革命的浪潮。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已经完成了两次以动力技术革新为主导的技术革命,这两次革命都是以解放人力为目标的。目前,我们正处在以解放人脑为目标的信息技术革命。 20世纪下半叶,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日益显示其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驱动能力。以微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已经拉开帷幕,科技进步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比过去显得更加强烈。 主要表现为: ①科技成果转化为现时生产力的周期明显缩短。 ②科学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③科技在生产力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今后,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成果将是科学技术的产物,而科学技术也成为组织、管理、协调生产力中各要素的重要因素。 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改变了世界生产方式的同时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一般来说,科学技术直接转变成生产力,促进企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增长。大约要经历三个阶段: ①用研究阶段。即选择社会需求进行实验研究,形成技术发明。 ②技术开发阶段。即将实验室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试销。 ③产业化和商品化阶段。即形成生产线,规模生产,投放社会,获取利润。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一项经济活动,促使社会经济的增长。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证明,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愈高、则经济就愈发展,其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经济生产值也愈高。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在不断地提高。 (2)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人的生活方式 信息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一方面,促使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改变着人的社会生活方式。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不仅缔造了科学本身,推动了技术发展,而且改变着人的知识能力,创造了现代文明。科学技术是现代文明的一种重要创造力量,不断完善着人类自身。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作为人们创造能力的一种社会表现,以及运用人的创造力的一个领域,影响着整个人类生活方式。现在的人们"不出家门,可知天下事",他们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最快、最及时的查询最新的、遍及全世界的信息、资料,网络使世界变小了。计算机手段的普及化和现代化,大大有利于扩大人们获得教育的机会,提高了全体民众的科学文化水平。网络教育在提高教育质量,开发人的智力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人们又可通过上网、娱乐、游戏,丰富了自己的业余生活,导致了整个社会人际关系发生着深刻的改变。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正在使人类思维方式从绝对走向相对;从单义性走向多义性;从精确走向模糊;从因果性走向偶然性;从确定性走向不确定性;从分析方法走向综合方法和系统方法;从时空分离走向时空统一。一种新的视觉化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紧密结合起来,也使人的认识能力产生一次新的飞跃。另外,科学技术的概念、方法和手段向人文社会科学的渗透,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伦理观念和理论也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更加促使当代人们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并日益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 二、科技革命与自然环境的变迁 在过去一百多年中,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了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与此同时,随着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界的能力不断增强、规模不断扩大,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膨胀,对自然的索取更加变本加厉。人类大规模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不仅直接消耗大量资源,还把大量的废弃物返还自然,使自然环境无法容忍,人类的行为对自然环境形成的双重冲击,日益恶化了自己和大自然的关系,使自然环境受到了不同范围、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在,被人类破坏的环境又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条件产生不利的影响和严重后果。自然环境的变迁和恶化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应对过去发展的过程和模式,进行深刻的反省。 人与自然环境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人依赖于自然界,另一方面,人又要从自然界独立出来。地球环境是唯一适合人类活动和生存的场所,我们的祖先早就认识到,在地球环境中,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生存,必须适应于自然界先定的条件。首先必须保证自己生存,解决衣、食、住等问题,才可能谈得上从事社会活动。在很长时期内,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地域性的自然条件,如地理、地质、气候和资源等。同时,当时的人类对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和长期的气候变化尚无法深刻认识,因此,依赖自然界,甚至对自然顶礼膜拜是人类的唯一的选择。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在依赖自然界的基础上,逐渐萌发对自然界的相对独立性。人类不断试图对抗自然界的统治地位,表现出一种独立性,仿佛必须要从自然界独立出来。然而,人类表现出来的对抗自然的欲望,以及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独立性的增长,恰恰体现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进一步的加强。例如,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占有和掠夺,只是反映了人类对自然资源依赖的一种历史变化,而并不能完全从自然界独立出来。如果人类愚蠢地认为自己可以脱离自然界和自然规律,而可以不依赖自然界,即不承认自己行动必须服从于自然规律,那么,人和自然的矛盾就会加剧,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现代生态危机的出现,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产生了环境问题。说到底,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发展问题。世界各国发展阶段不同,经济结构、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不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是不一样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要建立起一种既协调、又演进的关系,这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 1、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人类应当享有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不损害、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以及长期延续的发展,它是一种健康的、公正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从产生一直发展到现在,经过不断地深化,其含义已扩展到包括自然环境的改善、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等各个领域。 2、可持续发展总体目标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大致可以作如下表述: (1)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这种发展应是不断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产、生活和发展,以及他们 对于物质、能量、信息和文化的需求。 (2)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是"公平"。这种公平体现在代际之间用公平的原则,去使用和管理属于全人类的资 源和环境,每代人都要以公正的原则担负起各自的责任,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发展为代价。 (3)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合作"。在国际社会和地区际之间应体现均富、合作、平等的原则,在空间范围 内,缩短同代人之间的差距,不应造成物质上、能量上、信息上乃至心理上的鸿沟,以实现"资源-生产- 市场"内部之间的协调和统一。 (4)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协调"。人类社会要营造"自然-社会-经济"支持系统适宜的外部条件,使得人类 生活在一种更严格、更有序、更健康、更愉悦的环境之中。因此,应当使这种系统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 不断地被优化。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促进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冲击和破坏,它具有两重性。 一、科技革命与社会 (一)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 科学技术与社会是不能分割的,而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我们通过考察自然发展史和社会发展史,可以清楚地看到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技术在社会中产生,又在社会中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引起社会经济、物质生产、政治斗争、军事活动、意识形态等社会现象的变革,反过来,这些因素又促进科学的发展。社会不能没有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也不可能离开社会。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述 19世纪的下半叶,马克思在考察了近代欧洲科学技术发展和产业革命的历史以后,提出了生产力包括科学技术的著名论断。 邓小平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邓小平同志的论断强调了在现阶段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已成为"第一"生产力。这是邓小平同志总结了当代国际、国内科学技术推动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新趋势、新情况、新经验得出的,它不仅概括了人类对于科学技术作用的认识成果,继承了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而且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和经济学学说,具有新的理论内容。许多学者把科学技术在物质生产力中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定量化地用一个公式描述: 物质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科学技术 当今,高科技及其产业不仅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而且高科技领域的每一个突破都会带动一大批新产业的建立,深刻地改变着传统产业的技术面貌。为此,又有人提出现代高科技对物质生产力的作用应是首要的、第一位的,因此,两者的关系不再只是乘数规律,而应该是指数规律,即: 物质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高科技。 显然,这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最直观描述。 2、科学技术进步改变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 (1)三次技术革命与社会生产 18世纪中叶产生的蒸汽技术革命,其直接后果是导致了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使手工业向大工业生产过渡。大工业生产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一次以动力技术革新为主的技术革命,对世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世纪70年代,以电能的开发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电力技术革命(也包括内燃机发明和应用),在世界范围展开了新的工业革命的浪潮。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已经完成了两次以动力技术革新为主导的技术革命,这两次革命都是以解放人力为目标的。目前,我们正处在以解放人脑为目标的信息技术革命。 20世纪下半叶,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日益显示其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驱动能力。以微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已经拉开帷幕,科技进步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比过去显得更加强烈。 主要表现为: ①科技成果转化为现时生产力的周期明显缩短。 ②科学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③科技在生产力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今后,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成果将是科学技术的产物,而科学技术也成为组织、管理、协调生产力中各要素的重要因素。 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改变了世界生产方式的同时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一般来说,科学技术直接转变成生产力,促进企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增长。大约要经历三个阶段: ①用研究阶段。即选择社会需求进行实验研究,形成技术发明。 ②技术开发阶段。即将实验室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试销。 ③产业化和商品化阶段。即形成生产线,规模生产,投放社会,获取利润。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一项经济活动,促使社会经济的增长。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证明,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愈高、则经济就愈发展,其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经济生产值也愈高。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在不断地提高。 (2)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人的生活方式 信息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一方面,促使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改变着人的社会生活方式。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不仅缔造了科学本身,推动了技术发展,而且改变着人的知识能力,创造了现代文明。科学技术是现代文明的一种重要创造力量,不断完善着人类自身。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作为人们创造能力的一种社会表现,以及运用人的创造力的一个领域,影响着整个人类生活方式。现在的人们"不出家门,可知天下事",他们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最快、最及时的查询最新的、遍及全世界的信息、资料,网络使世界变小了。计算机手段的普及化和现代化,大大有利于扩大人们获得教育的机会,提高了全体民众的科学文化水平。网络教育在提高教育质量,开发人的智力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人们又可通过上网、娱乐、游戏,丰富了自己的业余生活,导致了整个社会人际关系发生着深刻的改变。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正在使人类思维方式从绝对走向相对;从单义性走向多义性;从精确走向模糊;从因果性走向偶然性;从确定性走向不确定性;从分析方法走向综合方法和系统方法;从时空分离走向时空统一。一种新的视觉化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紧密结合起来,也使人的认识能力产生一次新的飞跃。另外,科学技术的概念、方法和手段向人文社会科学的渗透,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伦理观念和理论也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更加促使当代人们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并日益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 二、科技革命与自然环境的变迁 在过去一百多年中,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了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与此同时,随着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界的能力不断增强、规模不断扩大,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膨胀,对自然的索取更加变本加厉。人类大规模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不仅直接消耗大量资源,还把大量的废弃物返还自然,使自然环境无法容忍,人类的行为对自然环境形成的双重冲击,日益恶化了自己和大自然的关系,使自然环境受到了不同范围、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在,被人类破坏的环境又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条件产生不利的影响和严重后果。自然环境的变迁和恶化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应对过去发展的过程和模式,进行深刻的反省。 人与自然环境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人依赖于自然界,另一方面,人又要从自然界独立出来。地球环境是唯一适合人类活动和生存的场所,我们的祖先早就认识到,在地球环境中,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生存,必须适应于自然界先定的条件。首先必须保证自己生存,解决衣、食、住等问题,才可能谈得上从事社会活动。在很长时期内,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地域性的自然条件,如地理、地质、气候和资源等。同时,当时的人类对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和长期的气候变化尚无法深刻认识,因此,依赖自然界,甚至对自然顶礼膜拜是人类的唯一的选择。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在依赖自然界的基础上,逐渐萌发对自然界的相对独立性。人类不断试图对抗自然界的统治地位,表现出一种独立性,仿佛必须要从自然界独立出来。然而,人类表现出来的对抗自然的欲望,以及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独立性的增长,恰恰体现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进一步的加强。例如,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占有和掠夺,只是反映了人类对自然资源依赖的一种历史变化,而并不能完全从自然界独立出来。如果人类愚蠢地认为自己可以脱离自然界和自然规律,而可以不依赖自然界,即不承认自己行动必须服从于自然规律,那么,人和自然的矛盾就会加剧,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现代生态危机的出现,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产生了环境问题。说到底,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发展问题。世界各国发展阶段不同,经济结构、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不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是不一样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要建立起一种既协调、又演进的关系,这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 1、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人类应当享有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不损害、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以及长期延续的发展,它是一种健康的、公正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从产生一直发展到现在,经过不断地深化,其含义已扩展到包括自然环境的改善、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等各个领域。 2、可持续发展总体目标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大致可以作如下表述: (1)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这种发展应是不断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产、生活和发展,以及他们 对于物质、能量、信息和文化的需求。 (2)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是"公平"。这种公平体现在代际之间用公平的原则,去使用和管理属于全人类的资 源和环境,每代人都要以公正的原则担负起各自的责任,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发展为代价。 (3)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合作"。在国际社会和地区际之间应体现均富、合作、平等的原则,在空间范围 内,缩短同代人之间的差距,不应造成物质上、能量上、信息上乃至心理上的鸿沟,以实现"资源-生产- 市场"内部之间的协调和统一。 (4)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协调"。人类社会要营造"自然-社会-经济"支持系统适宜的外部条件,使得人类 生活在一种更严格、更有序、更健康、更愉悦的环境之中。因此,应当使这种系统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 不断地被优化。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促进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冲击和破坏,它具有两重性。 一、科技革命与社会 (一)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 科学技术与社会是不能分割的,而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我们通过考察自然发展史和社会发展史,可以清楚地看到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技术在社会中产生,又在社会中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引起社会经济、物质生产、政治斗争、军事活动、意识形态等社会现象的变革,反过来,这些因素又促进科学的发展。社会不能没有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也不可能离开社会。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述 19世纪的下半叶,马克思在考察了近代欧洲科学技术发展和产业革命的历史以后,提出了生产力包括科学技术的著名论断。 邓小平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邓小平同志的论断强调了在现阶段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已成为"第一"生产力。这是邓小平同志总结了当代国际、国内科学技术推动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新趋势、新情况、新经验得出的,它不仅概括了人类对于科学技术作用的认识成果,继承了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而且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和经济学学说,具有新的理论内容。许多学者把科学技术在物质生产力中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定量化地用一个公式描述: 物质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科学技术 当今,高科技及其产业不仅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而且高科技领域的每一个突破都会带动一大批新产业的建立,深刻地改变着传统产业的技术面貌。为此,又有人提出现代高科技对物质生产力的作用应是首要的、第一位的,因此,两者的关系不再只是乘数规律,而应该是指数规律,即: 物质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高科技。 显然,这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最直观描述。 2、科学技术进步改变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 (1)三次技术革命与社会生产 18世纪中叶产生的蒸汽技术革命,其直接后果是导致了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使手工业向大工业生产过渡。大工业生产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一次以动力技术革新为主的技术革命,对世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世纪70年代,以电能的开发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电力技术革命(也包括内燃机发明和应用),在世界范围展开了新的工业革命的浪潮。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已经完成了两次以动力技术革新为主导的技术革命,这两次革命都是以解放人力为目标的。目前,我们正处在以解放人脑为目标的信息技术革命。 20世纪下半叶,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日益显示其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驱动能力。以微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已经拉开帷幕,科技进步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比过去显得更加强烈。 主要表现为: ①科技成果转化为现时生产力的周期明显缩短。 ②科学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③科技在生产力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今后,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成果将是科学技术的产物,而科学技术也成为组织、管理、协调生产力中各要素的重要因素。 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改变了世界生产方式的同时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一般来说,科学技术直接转变成生产力,促进企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增长。大约要经历三个阶段: ①用研究阶段。即选择社会需求进行实验研究,形成技术发明。 ②技术开发阶段。即将实验室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试销。 ③产业化和商品化阶段。即形成生产线,规模生产,投放社会,获取利润。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一项经济活动,促使社会经济的增长。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证明,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愈高、则经济就愈发展,其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经济生产值也愈高。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在不断地提高。 (2)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人的生活方式 信息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一方面,促使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改变着人的社会生活方式。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不仅缔造了科学本身,推动了技术发展,而且改变着人的知识能力,创造了现代文明。科学技术是现代文明的一种重要创造力量,不断完善着人类自身。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作为人们创造能力的一种社会表现,以及运用人的创造力的一个领域,影响着整个人类生活方式。现在的人们"不出家门,可知天下事",他们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最快、最及时的查询最新的、遍及全世界的信息、资料,网络使世界变小了。计算机手段的普及化和现代化,大大有利于扩大人们获得教育的机会,提高了全体民众的科学文化水平。网络教育在提高教育质量,开发人的智力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人们又可通过上网、娱乐、游戏,丰富了自己的业余生活,导致了整个社会人际关系发生着深刻的改变。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正在使人类思维方式从绝对走向相对;从单义性走向多义性;从精确走向模糊;从因果性走向偶然性;从确定性走向不确定性;从分析方法走向综合方法和系统方法;从时空分离走向时空统一。一种新的视觉化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紧密结合起来,也使人的认识能力产生一次新的飞跃。另外,科学技术的概念、方法和手段向人文社会科学的渗透,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伦理观念和理论也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更加促使当代人们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并日益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 二、科技革命与自然环境的变迁 在过去一百多年中,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了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与此同时,随着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界的能力不断增强、规模不断扩大,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膨胀,对自然的索取更加变本加厉。人类大规模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不仅直接消耗大量资源,还把大量的废弃物返还自然,使自然环境无法容忍,人类的行为对自然环境形成的双重冲击,日益恶化了自己和大自然的关系,使自然环境受到了不同范围、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在,被人类破坏的环境又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条件产生不利的影响和严重后果。自然环境的变迁和恶化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应对过去发展的过程和模式,进行深刻的反省。 人与自然环境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人依赖于自然界,另一方面,人又要从自然界独立出来。地球环境是唯一适合人类活动和生存的场所,我们的祖先早就认识到,在地球环境中,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生存,必须适应于自然界先定的条件。首先必须保证自己生存,解决衣、食、住等问题,才可能谈得上从事社会活动。在很长时期内,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地域性的自然条件,如地理、地质、气候和资源等。同时,当时的人类对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和长期的气候变化尚无法深刻认识,因此,依赖自然界,甚至对自然顶礼膜拜是人类的唯一的选择。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在依赖自然界的基础上,逐渐萌发对自然界的相对独立性。人类不断试图对抗自然界的统治地位,表现出一种独立性,仿佛必须要从自然界独立出来。然而,人类表现出来的对抗自然的欲望,以及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独立性的增长,恰恰体现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进一步的加强。例如,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占有和掠夺,只是反映了人类对自然资源依赖的一种历史变化,而并不能完全从自然界独立出来。如果人类愚蠢地认为自己可以脱离自然界和自然规律,而可以不依赖自然界,即不承认自己行动必须服从于自然规律,那么,人和自然的矛盾就会加剧,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现代生态危机的出现,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产生了环境问题。说到底,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发展问题。世界各国发展阶段不同,经济结构、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不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是不一样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要建立起一种既协调、又演进的关系,这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 1、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人类应当享有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不损害、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以及长期延续的发展,它是一种健康的、公正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从产生一直发展到现在,经过不断地深化,其含义已扩展到包括自然环境的改善、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等各个领域。 2、可持续发展总体目标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大致可以作如下表述: (1)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这种发展应是不断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产、生活和发展,以及他们 对于物质、能量、信息和文化的需求。 (2)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是"公平"。这种公平体现在代际之间用公平的原则,去使用和管理属于全人类的资 源和环境,每代人都要以公正的原则担负起各自的责任,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发展为代价。 (3)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合作"。在国际社会和地区际之间应体现均富、合作、平等的原则,在空间范围 内,缩短同代人之间的差距,不应造成物质上、能量上、信息上乃至心理上的鸿沟,以实现"资源-生产- 市场"内部之间的协调和统一。 (4)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协调"。人类社会要营造"自然-社会-经济"支持系统适宜的外部条件,使得人类 生活在一种更严格、更有序、更健康、更愉悦的环境之中。因此,应当使这种系统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 不断地被优化。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用关键词“高科技、新材料、新生活”写一篇心得文章。(800字以上)

    答案解析

  • (填空题)

    工业革命的标志是()的使用。

    答案解析

快考试在线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