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C.et.V.)是我国淡水养殖鱼的主要品种,其产量约占淡水养殖总产量的20%,但是草鱼病害多,以草鱼出血病(Hemorrhageof Grass Carp)最重。从鱼苗到商品鱼的成活率仅仅为10~15%,当年和1足龄草鱼极易发病死亡,因此草鱼出血病是我国水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早在50年代,倪达书等已经注意到草鱼容易发生出血症状的鱼病。以后,1972年用分离病毒的方法从病鱼组织得到滤液感染草鱼,获得典型的出血病症状。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1978)(1980)分离出一种病毒,暂时命名为草鱼疱疹病毒(Herpesvirusof Grass Carp),但是1983,1984根据病毒的形态和理化特性,更改为草鱼呼肠弧病毒(Reovirusof Grass Carp)以后又有报道,认为应该称为鱼呼肠弧病毒(Fish Reovirus)。90年,武汉病毒所,命名为草鱼出血病病毒(GCHV Grass Carp Hemorrhage Virus)1989年,杭州大学生物研究所,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报道了以出血病病鱼组织的电镜研究中发现两种两个点颗粒,一种就是呼肠弧病毒,另外一种就是20~30nm大小的病毒,前者是双股RNA病毒,后者是单股RNA病毒,对照病毒的形态大小,初步鉴定为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l)病毒。
电镜观察:
1.大病毒颗粒——呼肠弧病毒呈现六角形,直径80nm,核心部分20nm主要存在肾上皮细胞,肾间质细胞,肠上皮细胞以及血管微血管的内皮细胞。
2.小颗粒病毒——小RNA病毒科病毒呈六角形,约24nm,除存在于和大病毒颗粒相同的细胞内外,还发现在脾网状细胞,嗜酸性白细胞。
健康草鱼分别注入呼肠弧病毒与小病毒颗粒的悬液后,25~30℃饲养,发生典型的草鱼出血病症状,并导致病鱼死亡。呼肠弧病毒组的死亡率平均为66.13%,小病毒颗粒组平均为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