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隋王朝短暂而亡,与隋炀帝在短期内三次用兵高丽有非常直接的关系。无休止的战争使全国骚动,特别是山东地区,这里担负着最重要的转输与后勤补给任务,而且在征伐高丽前夕,该地爆发了严重的水灾。所以隋末的第一次农民起义就在长白山地区爆发了。起义的浪潮迅速席卷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以及岭南等地。这是隋炀帝最大的失策,也是隋王朝灭亡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2)隋文帝对隋朝灭亡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有研究认为:隋代的灭亡与国富之间有直接的关系。隋文帝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实行了重征租税的政策。促使阶级矛盾尖锐与激化。隋代的富裕是“国富民穷”的虚假富庶现象。他反映了隋代统治者特别是文帝的过分聚敛政策。这种聚敛财富的政策只顾藏富于国而不顾藏富于民。如开皇十四年(594年)关中大旱,百姓们都开始吃豆屑和糠了,隋文帝派人将百姓吃的食品拿给大臣们看,流泪责备自己无德,并亲自率领百姓到洛阳就食。表面上看,隋文帝好像是怜惜百姓。但实际上是猫哭老鼠,假慈悲。当时长安的粮仓堆得满满的,粮食都放在走廊上,隋文帝不开仓赈济百姓,却让饥饿的百姓到洛阳去就食。足见他爱民的虚伪性。李世民对这件事印象非常深刻,他的评价是:“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帝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至灭亡。”
(3)隋文帝时代,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已大为加剧。他诛杀、黜退功臣、以及立法毁法等行为,都造成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破裂,削弱了统治基础,为隋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1)隋文帝是靠宫廷政变夺得政权的,因而它对功臣们有本能的猜忌之心。害怕别人会故伎重演,夺他的天下。所以继位后,就不停地诛杀功臣。象刘昉、郑译等帮他夺取天下的人,继位不久,就找借口杀掉了。中年以后,帮他成就统一大业和开皇之治的功臣们也被纷纷治罪,有的被杀。如帮他收复陈朝的大将贺若弼被废官除名。帮他成就开皇之治的一代名相高颎也被除官。越国公杨素虽然留任,但被夺了实权。所以史官评论说:“高祖佐命元功,鲜有终其天命。”“其草创元勋,罕有存者。”
2)隋文帝立法毁法,进一步造成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离心力。隋文帝疑心很重,常常以严酷的刑罚惩治官员们。朝堂之上,设有廷杖,常常殴打文武百官,甚至用马鞭笞杀官员。所以旧史家们认为:“隋的乱亡之兆,起自高祖,成于炀帝,由来久矣,非一朝一夕。”也就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3)到隋炀帝时代,已没有多少忠臣良将为隋朝辅弼,犹如大树,除其枝叶,乃至动其根本。在皇权失去制约的情况下,隋炀帝后期的政治走向了全面的反动,因为身边缺乏进谏劝阻的耿直之臣,都是惟命是从的懦弱之徒,隋的败亡也就是时间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