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格考试教师资格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证
(简答题)

下面是某老师在初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一课的教学片段。师: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是什么?生: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师:嗯,很好。那如果所受的作用力为零呢?生:那就成了牛顿第一定律了。师:嗯,不错。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形。它描述了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状态。问题:(1)指出该教师的不足之处。(2)设计一个教学片段改正教师的问题。

正确答案

(1)该教师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有误,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很恶劣的负面影响。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物体不受力时的情形,是无法通过实验验证的;而牛顿第二定律描述的是力与加速度的定量关系,是可以通过实验验证的。
(2)师: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是什么?生: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师:嗯,很好。那如果所受的作用力为零呢?生:那就成了牛顿第一定律了。师:这种说法是不严谨的。它们是两条定律。生:可是牛顿第二定律可以解释牛顿第一定律的现象啊,为什么不能把牛顿第一定律看成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形呢?师:牛顿第一定律描述了物体保持运动状态的属性,第二定律给出了加速度产生的原因及公式,前者属于运动学范畴,而后者属于动力学范畴。而且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物体不受力时的情形,是无法通过实验验证的;而牛顿第二定律描述的是力与加速度的定量关系,是可以通过实验验证的。生:原来如此。我还纳闷教材为什么不把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合并在一块呢。原来它们是有本质区别的。看来我还得加强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师:有疑惑是好事,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 (简答题)

    王洋是某中学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成绩一直不好。在数学课上,他不认真听讲,老师在课堂上用教鞭抽打他。 因此,王洋一想到数学课,就感到害怕。 请问:应该怎样评价这位数学老师。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案例:阅读下列教学片段,回答问题。张老师是某初中一名信息技术的老师,他很受学生的欢迎,张老师说,他以前上课时,总是会让学生一步一步跟着他操作,但是后来他发现效果并不理想而且自己上课总是讲得口干舌燥。后来他上课都会先给出学生一个情景,然后举行一系列的竞赛,并且在竞赛过程中用“刺激”的话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让他们通过每节课的任务实现学习目标,为了检测学习效果,张老师每节课结束前都会做一个小结.给学生布置一个小任务。问题: (1)张老师“刺激”的话对学生有什么作用?张老师的课前小结对学生有什么作用? (2)请简要回答张老师在以前上课和现在上课分别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什么?后面所采用的那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什么?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张老师是某初中一名信息技术的老师,他很受学生的欢迎,张老师说,他以前上课时,总是会让学生一步一步跟着他操作,但是后来他发现效果并不理想而且自己上课总是讲得口干舌燥。后来他上课都会先给出学生一个情景,然后举行一系列的竞赛,并且在竞赛过程中用“刺激”的话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让他们通过每节课的任务实现学习目标,为了检测学习效果,张老师每节课结束前都会做一个小结,并且给学生布置一个小任务。问题: (1)张老师“刺激”的话对学生有什么作用?张老师课结束前的小结对学生有什么作用? (2)张老师以前上课和现在上课分别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什么?现在所采用的那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什么?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电流和电路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二节内容。本节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电学知识的基础,是学习欧姆定律和电功率的前提。在一堂课上,杜老师设计了分组实验,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归纳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果你是杜老师,请你为本节课设计一个教学结课片段,并说明设计思路。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杨老师在上初中一年级的"往返跑"课时,一上课看到队列整齐、精神饱满的学生,杨老师信心十足地宣布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往返跑"时,学生一下子就泄气了,甚至还有学生小声说:"真没意思……""我最不喜欢上跑步课……"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杨老师在上初中一年级的"往返跑"课时,一上课看到队列整齐、精神饱满的学生,杨老师信心十足地宣布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往返跑"时,学生一下子就泄气了,甚至还有学生小声说:"真没意思……""我最不喜欢上跑步课……"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杨老师在上初中一年级的"往返跑"课时,一上课看到队列整齐、精神饱满的学生,杨老师信心十足地宣布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往返跑"时,学生一下子就泄气了,甚至还有学生小声说:"真没意思……""我最不喜欢上跑步课……"

    答案解析

  • (填空题)

    初中生的交往表现在同伴、老师和()三方面。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案例:李老师在初中物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一课的教学中,提出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让学生进行讨论。老师:同学们,我们前面已经学习过了力,也学过物体的运动,那老师想问一下大家,力和物体的运动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呢?还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大家思考一下,可以互相讨论。学生甲:我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学生通过用手移动书的实验来解释。学生乙: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他没有做实验,用了书上的科学事实来说明。老师:的确,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大家要把它记住了。学生甲:老师,我认为不对,这本书如果我们对它不施加力,它明明就停止运动了,这显然就是力在维持物体运动的呀!学生乙:书上说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学生甲:可实际情况是确实是维持运动的……问题:(1)针对上述案例,指出学生在理解物理规律方面存在的问题。(2)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的相关物理概念。

    答案解析

快考试在线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