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了“绝对利益”理论,“绝对利益”主张,各国应该专注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进行交换,以使各国享受到自由贸易的好处。李嘉图创立的比较成本理论,论证了贸易静态利益的基础。他认为,对外贸易是实现英国工业化和资本积累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进口廉价初级产品,阻止土地收益递减、工资上涨和利润下降倾向,就可保证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3分)
亚当•斯密还提出了“剩余产品出口”模型。“剩余产品出口”理论着眼于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认为一国可以将闲置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用来生产剩余产品以供出口,这样贸易就为本国的剩余产品提供“出路”,促进该国的经济增长。(3分)
美国罗伯特逊(D.H.Robertson)提出了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的命题,诺克斯(R.Nurkes)对其进行了发展,诺克斯认为,各国按比较成本规律进行国际贸易,通过专业化分工,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增加了产量,从而可以获得静态的经济利益。除此,国际贸易还使发达国家对农产品及原材料的迅速增长的需求传递到发展中国家,从而使这些国家的出口产业获得迅速发展,出口的贸易增长又以“乘数效应”传递到其他的非贸易部门,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就是对外贸易产生的间接的动态经济效益。(3分)
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P.R.Krugman)提出了著名的产业内贸易学说。他以规模经济为前提,在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同一产业内的国际分工,可以增加相同产业内不同类型产品的需求,从而使各国获得规模经济利益。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使得贸易各国通过扩大规模获得规模经济的利益,进而提高要素的边际产出率,实现了要素投入不变情况下的经济增长。(3分)
E.哈根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更深入和集中地考察了出口贸易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以此来解释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E.哈根认为出口扩大,往往是一个技术创新的信号,从而导致新技术与新管理方法的采用,因此在出口扩大的同时,也伴随着产品质量的提高,这就增加了国民收入。出口产业新技术的外溢效应,也会在其他非出口产业产生连锁反应,最后实现整个国民经济规模和质量的提高。在进口部门,同样可以体现出国际贸易的技术进步效应。(3分)
当代著名经济学家普莱维什(R.Prebish)提出的“中心-外围说”证明了国际贸易会使发展中国家日益贫困化的机制,并得到了一大批经济学家的响应。普莱维什用“中心-外围”的体系结构来描述整个国际经济格局,少数经济发达国家处于“中心”地位,而大多数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外围”地带。发达国家是生产技术的领先者,在国际贸易中生产并出口制成品,在国家贸易中处于有利位置,是国际贸易的获利者;发展中国家是技术的模仿者和接受者,主要出口原料、农产品等初级产品,进口发达国家的制成品,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3分)
(简答题)
试述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略
相似试题
(判断题)
对外贸易乘数理论是凯恩斯的乘数理论在对外贸易方面的具体运用,它在理论上说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单选题)
西方关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理论中,被事实证明是错误的是()
(简答题)
试述新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的区别。
(单选题)
1945年以来世界贸易与世界经济增长的关系是()。
(简答题)
关于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讨论对你有什么启发?
(简答题)
阐述为什么国际贸易是促进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引擎。
(简答题)
试述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贸易的区别与联系。
(简答题)
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学说的正确与不足在什么地方?
(单选题)
下列贸易理论与规模经济有关的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