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历类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医学类02864《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
(简答题)

简述各型超敏反应的名称、特点、发生机制、常见病例。

正确答案

(1)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超敏反应)
1.特点:
1)发作快
2)由IgE介导
3)一般无明显组织伤害
4)有明显个体差异
2.发生机制:
1)致敏阶段:变应原进入机体,刺激机体产生IgE,IgE吸附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2)激发阶段:机体接触相同抗原,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的IgE与变应原发生桥联作用,肥大细胞等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组胺、激肽、白三烯、前列腺素等),作用于靶器官,使得支气管、消化道的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透性增高,腺体分泌增高,最终出现全身性超敏反应(过敏性休克)、皮肤超敏反应(荨麻疹)、呼吸道超敏反应(哮喘、变应性鼻炎)、胃肠道超敏反应(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3.常见病例:
1)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2)血清过敏性休克
3)支气管哮喘
4)食物性超敏反应
5)皮肤超敏反应
(2)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溶解型或细胞毒型)
1.特点:
1)抗原存在与细胞膜
2)抗体为IgG、IgM
3)有补体、吞噬细胞、NK细胞参与(或无)
4)细胞受损伤(或功能亢进)
2.发生机制:
1)抗原:半抗原+载体、非自身细胞抗原、改变了的自身抗原
2)细胞:主要是血细胞
3)细胞损伤机制:细胞溶解、调理吞噬、ADCC
3.常见病例:
1)输血反应
2)新生儿溶血症
3)药物引起的免疫溶血
4)甲状腺功能亢进(抗体:长效甲状腺刺激素)
(3)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血管炎型)
1.特点:
1)形成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
2)免疫复合物沉积在毛细血管基底膜
3)有补体、中性粒细胞参与引起血管炎等组织损伤
2.发生机制:
1)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沉积
2)免疫复合物沉积后引起的组织损伤
3.常见病例:
1)Arthus反应(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2)血清病(药物热有类似机制)
3)链球菌感染后的肾小球肾炎
4)类风湿性关节炎
(4)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致敏T细胞介导)
1.特点:
1)发作慢
2)与致敏T细胞有关,而与抗体无关
3)病变部位以单核-巨噬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
2.发生机制:细胞免疫
3.常见病例:
1)传染性超敏反应
2)接触性皮炎
3)移植物排斥反应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 (简答题)

    简述紫外线杀菌的机制和特点。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简述次级代谢产物的概念和特点。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简述葡萄球菌生物学活性、致病特点、所致疾病类型。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抗生素的主要作用机制是什么?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耐药性产生的遗传学机制是什么?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耐药性产生的生物化学机制是什么?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抗生素生物合成的主要调节与控制机制表现于哪3个方面?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抗原抗体反应的一般特征有哪些?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细菌生化反应有何用途?

    答案解析

快考试在线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