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是中国文学史上产生较早而绵延久远的文学形式,它肇始于屈原、宋玉,兴盛于汉魏,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嬗变过程中,经历了由辞赋向散文赋发展的阶段。在向散文赋的演进过程中,苏轼在吸收前人创作经验的同时,用写散文的手法写赋,完成了由辞赋向散文赋的转变,使赋体文学呈现出新格局和新面目。苏轼赋的散体特征是:
首先,散句增多。《赤壁赋》共93句,散句约50句;《后赤壁赋》共68句,散句多达56句。这些赋里,句式参差,少则一字二字,多则十一二字,这在辞赋中绝难找到,即使在唐人散体赋中也属罕见。散句的大量切人,不仅打破了整齐的句式,松活了板重的句式结构.而且动摇了辞赋的语言根基。散句的增多,由量变到质变,形成了赋体以散句为主的语言新格局,使赋更便于状物抒情、叙事言理,充分显示出了散体的优势。
其次.句式多变。苏轼的散文赋在句法上摆脱了辞赋的格套,因而在句型建构方面获得了适应表达内容的充分自由,不仅词序变换自由,且可用若干单句排列组合,大大增强了句子的弹性,比起五言加助词的辞赋和以四六言为主的骈赋灵活自如得多。唯其以散句为主,故便于自如地驾驭各种句式,对陈述、感叹、疑问和反问、排比、对偶等多种句式及句间的承转变换灵活地掌握。如《秋阳赋》句式参差,二二五六七八九言兼用,陈述、感叹、问句、排比、对偶转换灵活。苏轼的散文赋,运用多变的句式、错综的句型,自如转换,变拘谨为活泼,且“随物赋形”,不拘一格,恰到好处地阐发了义理。
再次,笔法自如。无论叙事言理、咏物抒怀、吊古记游的苏赋,都不主故常,不落窠臼。为适应表情达意的需要,苏赋笔法多样而能和谐统一。《赤壁赋》熔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后赤壁赋》于叙事、写景中抒情言理,体现出作者高超的表达能力和语言技巧。苏赋笔法多变,转换自如,纯是散文写法。正因为灵活自如地运用了散文笔法,变单调为丰赡,才显示出散文赋的崭新面目,结构手法和轻灵跳脱的笔致,突破了辞赋的程式,应视之为散文手法在赋体文学领域中创造性的运用。
以散句为主、多变的句式句法、灵活多样的笔法和结构手段,加上题材的广泛。不拘一格的形式,而又都围绕着一条明显的线索,紧扣题义而“随物赋形”真正做到了形散神聚,是构成苏轼散文赋的文体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