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在西汉时期,大批汉族进入河湟,青海第一次形成了多民族共存共生的局面。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青海历史上民族大迁徙、大变动和大融合的一个时期。明代,汉族成为河湟乃至青海地区人口最多的民族。
藏族。在匈奴、月氏之后的吐蕃大军,于公元663年灭吐谷浑,在其统治的近200年中推行民族同化政策。藏族最初的主要成分是蕃化了的吐谷浑所属众羌及河湟汉民。回族先民上可追溯到唐宋时期的阿拉伯和波斯的穆斯林。元代回族形成。明清时期人口不断增加,逐渐青海成为回族分布的重要地区之一。
蒙古族在蒙元时代就来到青海,明代来到环湖地区,新疆伊犁河流域的厄鲁特部和硕特部南迁青海,成为今天青海蒙古族的先民。土族和撒拉族是在青海这块土地上孕育的青海“特有”的民族。
撒拉族也是这样一种融汇多种民族文化的民族共同体。在循化,撒拉族与藏族、汉族通婚,信奉伊斯兰教。
土族的族源至今未有定论,吐谷浑和蒙古说各执一词,但土族的形成论中并未有一种民族文化源流之说,土族是河湟地区多民族互动交融过程中以吐谷浑或蒙古族为主体,融汇汉、藏、回多个民族成份和文化养分而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土族语系蒙古语族河湟语群,主要信奉藏传佛教、道教、萨满教。
元明时期青海逐步形成以汉族汉族、藏族、回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6个民族为主体的较为稳定的多民族格局。青海民族文化的融汇和融合,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独特的。
普遍性。主要体现在语言上,青海汉语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中的西北官话。一方面汉语成了各民族之间通行的交流用语,另一方面青海方言也大量地吸收了周围少数民族的语言。——青海“少年”则成为民族文化共荣发展的典型。在青海少年中,除了汉族传唱少年外,其他的诸如藏族、回族、撒拉族、土族也用汉语传唱少年。“东风吹开千层浪,青海是花儿的海洋。各族人民放声唱,新花儿千样万样。”而且,在少年的歌词中也大量融入了少数民族的方言词汇。比如:“手拿扁柏祭俄博”(俄博,蒙古语,高山上石块垒起的大堆,象征护山之神);“立功巴夫地来看来”(立功巴夫,专心一意);“好犏牛世在南山上”(世:土语,即生);“花椒的树儿一歆达,碎刺儿把我的手扎。身子儿不大人扎哇,芝麻呢儿的手帕。”(歆达、扎哇为土语,前指繁多一片;后指厉害、结实)。
独特性。在青海各民族的交汇发展过程中和民族共生背景下,形成了一些“边缘”性的独特的民族文化现象:一是家西番。河湟农耕区的汉化藏族。这些人衣服等趋向汉化,但还保留着藏族的一些风俗和信仰。二是卡力岗藏回。在青海化隆县南部山区,当地部分藏族皈信伊斯兰教,从而在文化上形成了半藏半回的独特风貌。三是托茂人。又叫“蒙古回回”。在青海省祁连境内,清初甘肃河西地区回族因受青海蒙古族的庇护并与当地蒙古族杂居,语言、生活方式、习俗呈蒙古化趋向,而信仰则信奉伊斯兰教。四是同仁土族。在黄南隆务河流域,同仁土族长期信奉藏传佛教并恪守佛教习俗。五是河南蒙古。全民信奉藏传佛教,生活方式及语言深度藏化,只是居住用蒙古包。
上述民族共生现象,基本上体现了青海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脉相通,文化相融,共同进步,和谐发展的独特态势,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内涵。
(简答题)
试论青海多民族大家庭文化的“多元一体”。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略
相似试题
(判断题)
青海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兼容、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共同构筑起青海多民族文化融合共进的辉煌历史。
(判断题)
青海民族文化呈现出类型多、形式古朴、特色鲜明、绚丽多彩等特点。
(单选题)
青海文化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海弘扬民族文化、推进发展先进文化的历史根基。
(多选题)
自3世纪以后,青海地区民族政权更迭、民族迁徙不断,青海境内()等多种文化汇合,形成了多元文化交融并存、共同发展的雏形。
(多选题)
自3世纪以后,青海地区民族政权更迭、民族迁徙不断,青海境内()等多种文化汇合,形成了多元文化交融并存、共同发展的雏形。
(单选题)
青海是多民族多宗教的地区,丰富多彩的()是青海历史的鲜明特色所在。
(单选题)
青海宗教文化中的绘画、()、建筑是青海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最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多选题)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地区,除汉族以外,有少数民族54个,其中下列()少数民族属于世居青海。
(判断题)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并存的省份,在维护中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的大局中,青海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