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历类考试大学哲学
(简答题)

试述先秦哲学史上人道观思想的演变。

正确答案

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人生和为人之道的观点。相对天道观而言,称为人道观。周代以前,认为人是上帝的奴仆。周公开始提出以德配天,承认“敬德”与“天□”的一致性,提出了敬德保民的一系列主张,并“制礼作乐”以规范人的社会关系。
西周末年与春秋时期,随着疑天思潮的蔓延,兴起了重人事与祸福依人的思想。子产强调人道的重要,反对人事屈从于天道的消极观点。孔子也很重视人道,认为人类生活的最高原则是仁,即“爱人”,提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把仁与礼看作是统一的,认为礼体现仁,说“克己复礼为仁”,“人而不仁,如礼何?”
墨子也讲仁,认为仁的实际涵义是“兼爱”,提倡“兼相爱,交相利”。孔子主张由己推人,由近及远,他讲的仁是差等之爱;墨家则讲“爱无差等”。老子反对以仁为最高道德,主张以“无为”、“抱朴”为人生的最高准则。
孟子大力宣扬孔子关于仁的学说,提出“仁义礼智”的德目体系,又把仁义礼智与人的本性联系起来,认为人的本性中含有仁义礼智的萌芽,称之为“四端”1。他宣称四端是人所以区别于禽兽的地方。荀子反对孟子的性善论(见性善),提出性恶论(见性恶),认为人之所以为人者,并不在于人性本善,而在于对生物本性的改造。
老子从天道出发,由天道而人道,由自然而社会,言天必归结到人事,讲人事必本之于天。主要观点是:人是自然的产物,从属于“道”的法则,故人道应效法天道,人道以天道为依归;人应效法自然(道),人事活动应遵循自然规律,顺任自然而不妄为,即能所谓“无为而无不为”;只有人道效法天道,社会秩序效法自然秩序,才能实现天下大治、天下大和的理想,达到自然秩序与社会秩序的真正合一。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也就是说,人要取法天道,自然无为。
庄子宣扬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追求所谓“逍遥”的精神境界,企图脱离纷争的社会现实,得到虚幻的自我陶醉。
荀子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强调改造自然的重要。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 (简答题)

    中国哲学史上人性学说发展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试述维特根斯坦后期对他前期思想中所反映的以往哲学共有的一些根本性观念的批判。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我国先秦哲学的最主要特征是()。

    答案解析

  • (判断题)

    我国先秦哲学的最主要特征是百家争鸣。

    答案解析

  • (判断题)

    西方哲学史也可以说是一个概念演变的历史。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孙中山“平均地权”思想萌芽于先秦()“均富”思想。

    答案解析

  • (判断题)

    世界如何生成、演变的本原问题是哲学的真正起点。

    答案解析

  • (多选题)

    我国先秦时期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

    答案解析

  • (多选题)

    中国先秦哲学的最主要特征是“百家争鸣”。“百家”是言其多,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

    答案解析

快考试在线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