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
王阳明批评理性主义“致知”的偏失,他强调人的尊贵品质在于他的“良知良能”,主张人应该从“致知”升华为“致良知”,康德强调:不是上帝制造了像他自己一样自由、平等、博爱的人,而是信奉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需要一个上帝作为其信奉的理性依据,并且这个理性具有超人的上帝属性。在这里,王阳明和康德实际上都()
A反对上帝,自觉理性
B强调博爱与平等
C认识自我的纯粹理性
D强调理在先气在后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致良知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内心的良知,良知良能就是纯粹理性,康德则强调信奉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需要一个上帝作为其信奉的理性依据,并且这个理性具有超人的上帝属性,因此是“纯粹理性”,故要将宗教限制在纯粹理性的范围之内,正确答案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程朱理学•王阳明与康德比较。
相似试题
(单选题)
对朱熹“格物致知”与王阳明“致良知在格物”两种思想主张解读合理的是()
(单选题)
理学家朱熹强调“格物致知”;陆九渊强调“本心体悟,发明本心”;王守仁主张“致良知”。他们探讨的共同主题是()
(单选题)
朱熹强调“格物致知”,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陆九渊则从“心即理”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由此可见二者争执的关键是()
(单选题)
20世纪30年代,一位艺术批评家在批评某一画派时说:“他们画的是一堆堆由色彩暗淡的平面组成的几何图形,完全没有和谐。”他所指的是现代主义美术中的()
(单选题)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后世称为《大学》的“八条目”,强调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这种从个人到“家”再到“天下”的层次扩展的关系源头是()
(单选题)
王阳明强调“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其目的是否定()
(单选题)
王阳明强调“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圣人之道不是高深莫测,而是简易直接的,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同样可以成为圣人。这说明王阳明()
(单选题)
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强调人的感知是判断万物的标准,与其有相似哲学观点的西方古代哲学家是()
(单选题)
朱熹同王阳明的主张相同之处有()①主张理在气先②都强调意识第一、物质第二③要求克服私欲,维护统治秩序④心外无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