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历类考试基础知识
(单选题)

科学家用小鼠骨髓瘤细胞与B淋巴细胞融合,得到杂交细胞,经培养可产生大量的单克隆抗体,所用的B淋巴细胞是来自()

A骨髓的B淋巴细胞

B脾脏的能产生抗体的B淋巴细胞

C胸腺的B淋巴细胞

D脾脏经过筛选的,能产生单一抗体的B淋巴细胞

正确答案

来源:www.examk.com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 (单选题)

    科学家用小鼠骨髓瘤细胞与某种细胞融合,得到杂交细胞,经培养可产生大量的单克隆抗体,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的是()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科学家用小鼠骨髓瘤细胞与某种细胞融合,得到杂交细胞,经培养可产生大量的单克隆抗体,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的是()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小鼠体细胞含40条染色体,用小鼠的B淋巴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然后放入被35P标记的培养液中培养,当杂交瘤细胞进入有丝分裂后期时,其含有的被35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是()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某研究者用抗原(A)分别免疫3只同种小鼠(X、Y和Z),每只小鼠免疫5次,每次免疫一周后测定各小鼠血清抗体的效价(能检测出抗原抗体反应的血清最大稀释倍数),结果如下图所示。 若要制备杂交瘤细胞,需取免疫后小鼠的B淋巴细胞(染色体数目40条),并将该细胞与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瘤细胞(染色体数目60条)按一定比例加入试管中,再加入聚乙二醇诱导细胞融合,经筛选培养及抗体检测,得到不断分泌抗A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回答下列问题: (1)制备融合所需的B淋巴细胞时,所用免疫小鼠的血清抗体效价需达到16000以上,则小鼠最少需要经过()次免疫后才能有符合要求的。达到要求后的X、Y、Z这3只免疫小鼠中,最适合用于制备B淋巴细胞的是()小鼠,理由是()。 (2)细胞融合实验完成后,融合体系中除含有未融合的细胞和杂交瘤细胞外,可能还有,体系中出现多种类型细胞的原因是。 (3)杂交瘤细胞中有()个细胞核,染色体数目最多是()条。 (4)未融合的B淋巴细胞经多次传代培养后都不能存活,原因是()。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下列关于生物工程相关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在基因工程操作中为了获得重组质粒,必须用相同的限制性内切酶,露出的黏性末端可以不相同 ②只要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就能产生单克隆抗体 ③若要生产转基因抗病水稻,可将目的基因先导入到大肠杆菌中,再转入水稻细胞中 ④植物体细胞杂交,能克服远源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培育出的新品种一定是单倍体 ⑤基因治疗主要是对具有缺陷的身体细胞进行全面修复 ⑥诱导细胞融合之前,需将抗原反复注射给实验小鼠,目的是获得产生单一抗体的效应B细胞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下列是应用动物细胞工程技术获取单克隆抗X抗体的具体操作步骤: ①获取骨髓瘤细胞和能产生抗X抗体的B淋巴细胞: ②将杂交瘤细胞注入小鼠腹腔培养; ③筛选出能产生抗X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④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 ⑤从腹水中提取抗体; ⑥利用促细胞融合因子使两种细胞发生融合。 以下对单克隆抗体制备的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答案解析

  • (填空题)

    阅读有关生物膜结构探索历程的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1:1985年Overton在研究各种未受精卵细胞的透性时,发现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胞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透过细胞膜十分困难。 资料2:20世纪初,科学家们第一次将细胞膜从某种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它们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 资料3:1925年科学家用丙酮从某种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细胞表面积的2倍。 资料4:19世纪30年代初,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细胞膜不可能是单纯磷脂分子构成,再通过实验进一步发现可能还有蛋白质,于是提出在磷脂双分子层内外两侧都有蛋白质分子覆盖的假说。 资料5: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按照“三明治”模型,科学家经过计算认为生物膜至少厚约15~20nm。但电镜照片中,实际测得细胞膜的厚度为7~10nm。 资料6: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等做了一系列相关融合实验。 资料6中,科学家最早是用红色荧光染料标记人细胞的膜蛋白,用绿色荧光染料标记小鼠细胞的膜蛋白,进行融合实验。刚融合时,融合细胞一半发绿色荧光,另一半发红色荧光。在37℃下经过40min,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这一实验现象表明()。

    答案解析

  • (填空题)

    2013年4月16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全国共报告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77例,其中16人已死亡,禽流感再度备受关注。医学界正在致力于研究预防H7N9禽流感病毒的疫苗和单克隆抗体。由于来源于小鼠体的单克隆抗体,治疗效果不很理想。科学家决定采用基因敲除术将小鼠的Ig基因敲除,代之以人的Ig基因,然后用H7N9病毒去免疫小鼠,再经杂交瘤技术即可产生大量完全人源化抗体。下图是某科研机构的实验方案。请回答: 第一次筛选是选出()型的细胞(用字母组合表示),筛选具体方法是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物质,抑制骨髓瘤细胞DNA的复制,而B细胞DNA复制虽不受影响,但增殖能力很有限,只有杂交瘤细胞可以借助B细胞DNA复制的途径,继续增殖。此种培养基称为()培养基。

    答案解析

  • (填空题)

    阅读有关生物膜结构探索历程的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1:1985年Overton在研究各种未受精卵细胞的透性时,发现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胞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透过细胞膜十分困难。 资料2:20世纪初,科学家们第一次将细胞膜从某种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它们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 资料3:1925年科学家用丙酮从某种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细胞表面积的2倍。 资料4:19世纪30年代初,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细胞膜不可能是单纯磷脂分子构成,再通过实验进一步发现可能还有蛋白质,于是提出在磷脂双分子层内外两侧都有蛋白质分子覆盖的假说。 资料5: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按照“三明治”模型,科学家经过计算认为生物膜至少厚约15~20nm。但电镜照片中,实际测得细胞膜的厚度为7~10nm。 资料6: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等做了一系列相关融合实验。 从资料3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答案解析

快考试在线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