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株型。良好的株型是建立作物高产群体结构的“基本材料”,不仅要考虑个体的茎、叶配置合理,更应考虑构成群体后的生产结构具有丰产性能,即群体的光合作用系统怎样在空间和时间的动态存在为最好的问题。所以,从群体结构的动态发展来说,必须达到同化系统的较早发展和较长时间保持良好的同化系统态势,以及较长时间的产品器官形成。
(2)环境因子。
主要环境因子包括:光照:其强度、成分和在空间的分布,都对群体的光合作用有很大的影响。
CO2:CO2是光合作用制造碳水化合物的原料,浓度的高低反应了原料数量的多少,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很大。
温度:在自然条件下的广阔温度范围内,作物的光合速度均随温度升降而升降,并且在某种温度范围内出现最大的光合强度。作物最大光合作用速度的最适温度及其冷限与热限的反应,因作物种类而异。
水分:水分对作物光合作用是不可缺少的物质。在自然条件下,由于降水、渗漏、蒸发等使土壤水分经常发生变化,作物体内的水分状况也随之发生变化。土壤水分含量减少,则引起叶内水分含量下降,叶内水分的下降,从而减低了光合强度。
风速:通常,风速提高,光合速度增加,主要由于风加速了C02的扩散,增加了CO2输送量,其原因主要是减低了CO2向叶内扩散时受到的气孔阻力和叶面界面层的阻力。
此外,风速与叶温也有关系。风速小,叶温就高,促进了呼吸作用,表观光合作用就下降。
(3)种植密度:种植密度是人们拥有的所有协调群体的栽培措施中最重要的措施之一。一般说来,作物群体的单位面积产量在一定范围内是随密度的增加而成线性地提高的,达到一定密度时产量达到最高值,过此,密度再增加,不仅不会使产量增加,反而使产量下降。另一方面,种植密度的不同,也影响到群体内透光性和通风性,同时使土壤温度和CO2浓度等群体内的环境因子发生变化,而这些方面的变化,又会影响到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微生物的活动。此外,病虫害和倒伏等各种生理障碍的发生程度也会有所不同。所以,确定种植的适宜密度和形式,不论从提高产量或改进抗逆性方面都很重要。
(4)种植方式:从干物质生产的角度看,种植方式应当归结为种植密度的均匀性问题。田间植株的配置均匀,至少在生育前期和中期对光线截获较好。但是,生产实践上,为了农业操作上的方便,有采用条播或穴播,长方形栽种或宽窄行种植等。东西行与南北行对光能利用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况且在生产上决定行向,还不能单纯从光能利用来考虑,更重要的因素常常是管理操作的方便。
(5)肥料:施肥是实现优质高产的有效栽培措施之一,能扩大产量容器,增加贮藏态物质的数量和协调作物体内的代谢作用等。但是,在作物栽培上,由于目的产品的不同,它们与无机养分的关系就特别复杂。加之,肥料是栽培手段中影响群体物质生产结构最显著而又最难调控的措施,因此,对施肥的研究必须特别重视。
(简答题)
改善作物群体结构,提高物质生产能力应从哪些方面着手?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略
相似试题
(多选题)
对作物群体结构及物质生产的环境影响因素主要指()。
(简答题)
怎样改善栽培环境和栽培技术来提高作物的生产潜力?
(判断题)
上世纪60年代后世界作物单产的显著提高主要是由于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
(简答题)
怎样提高作物群体的光能截获量。
(填空题)
依作物群体结构的功能,可将立体结构分为()()和()三个层次。
(名词解析)
作物群体结构
(判断题)
选择育种时应从原始群体选优良变异株,而原种生产则选优良典型株。
(简答题)
在作物生产中如何采用适宜的栽培措施来改善品质?
(简答题)
赤霉素在绿色革命中所起的具体作用,其他激素对改善禾谷作物的株型,提高产量方面又有什么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