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绍钧的小说最善于塑造城镇小市民的形象并深入刻划他们充满矛盾的内心世界。潘先生正是一个典型代表,潘先生是一个自私而庸俗的小市民,作者把他放在一个特定的时代环境里来实现其性格特征。小说的情节比较简单。潘先生是距上海不远的乡里的一个小学校长,为了躲避军阀战争的灾难,一家人逃到上海,可是又担心教育局长说他临阵逃脱而革掉饭碗,于是又只身返回乡镇,可是战事并没有直接威胁这个乡镇,二十余天后战事便停止了,潘先生竟被推举为凯旋的军阀写歌功颂德的字幅,故事便在这幅讽刺画中收场。作品以讽刺的笔调,通过对潘先生的行动和心理的细致描写,充分展示了他自私、卑怯、苟安、麻木的性格。
①稍遇危险就惊慌得无所适从,稍得安宁又得意而忘乎所以,是潘先生性格的第一种表现。导致潘先生思想波动的核心是利己主义,他想的是妻子和两个孩子,还有一个黑漆皮包。为了这四条性命和一个饭碗;他时时刻刻提心吊胆,诚惶诚恐。如在逃难的路上。他自己抱着小孩,让大孩子一手拉着自己的长衫一手牵着母亲,认为安全了。突然长衫后边的小手没有了,“家破人亡之感立时袭进他的心门,禁不住渗出两滴眼泪来,望出去电灯人形都有点模糊了。”很快,妻子和孩子找到了,他马上“幸福得很”,仿佛,“什么兵火焚掠”,都遭逢不到,转身用很入时的调子去喊黄包车了。
②既想投机钻营,又要苟且偷安,往往犹豫不决,左顾右盼,是潘先生性格的第二种表现。潘先生全家费尽周折来到上海,刚刚安顿下来,又听到教育局长要照常开学的意思。他想遵从校长的旨意,表示自己对教育事业的忠心,又舍不得留在上海的老婆孩子;想守在妻儿身旁,又怕被教育局长“乘此淘汰”。两条道路各有利害关系,既要投机又怕丢掉本钱,既想钻营而又要苟安。最后“更从利害远近各种方面着想”决定回去。在去火车站的路上,又幻想火车不通,一则可因此留在上海、二则又可为一旦被免职时找到有力的借口。
③胆小卑怯,被战争吓得门神无主,又貌似临危不惧,高谈坚决抗战的大道理。是潘先生性格的又一个方面。他一听到铁路不通,立刻跑到十字会交纳会费,以换取红十字的徽章和旗子,作为“救命的神符”风声一紧,他又赶紧躲进“洋人的红房子里”,既想求得洋人的庇护,又不想让公众看到自己的胆怯。
(简答题)
结合作品,具体论析潘先生这个小市民形象的典型意义。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