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格考试教师资格幼儿园教师资格证

(题干)

本题共计 5 个问题

《礼记》中有一句颇有点辩证法精神的话:“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对于我们的文学艺术创作来说,这个规律是有启发性的。比如一首乐曲,光是一股劲儿的快,一股劲儿的紧,从头到尾都是最强音,那就显得很单调,没有什么节奏感了。《琵琶行》中所描写的那支曲子,开始有“大弦嘈嘈如急雨”的一段,接着有“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的一段,后来又有“银瓶乍破水浆迸”的一段,这倒是很合乎一张一弛的规律,我相信,弹奏起来一定很优美动听,可惜我们谁都没有听到过。
一幅画,也是如此。布景成局,全凭有疏有密;有浓有淡.相间相成,方能错落有致。只密不疏,则必嫌迫塞。只疏不密,必嫌空松。只浓不淡,则嫌繁缛。只淡不浓,则嫌单薄。虽然不同的艺术风格难免各有所偏,一个作品总有一个作品的基调,或以强烈见长,或以柔和取胜,但“单打一”的旋律和笔墨终究是容易使人感到单调的。
推而广之,写小说,写戏剧,甚至写评论文章,亦无不如此。假如小说中段段都是高潮,那么,高潮就反而不突出了;戏剧中场场都是密锣紧鼓,让观众的神经拉得像弓弦一般紧,就反而使人家不大想看下去了;文章中句句都加着重点,主要的论点反而就不明确了。比如《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那一回,写到林冲发现陆虞侯来暗害他,特地买了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准备跟他拼个死活。可是作者在这里不肯急转直下,却又回过头来,写林冲去看管草料场,在大雪中出门买酒吃那一段比较轻松的笔墨,然后再
转向高潮。我看,这些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闲笔浪墨,没有它们穿插在其中,就显不出一张一弛、一起一伏的妙用了。弛,正是为了张;伏,正是为了起。有些人不大懂得一张一弛、相间相成的道理,常常主张把作品中、文章中一些乍看起来似乎与主线主题并无直接关联,而其实与主线主题颇有些内在联系的所谓“闲笔浪墨”大笔勾销。他们这样做,似乎是为了艺术的完整性,实际上倒往往破坏了艺术的完整性。“牡丹虽好,还仗绿叶扶持”。不妨设想一下,假如把绿叶全部去掉,只剩下一朵光秃秃的牡丹花,那还有什么好看呢?
一张一弛的规律,不仅适用于作品的艺术结构,似乎也可以适用于艺术家和作家的创作过程。古人说,画家作画,有时候需要“解衣磅礴,有凌厉一切之雄”,有时候又需要“揎袖摩挲,有动不遗矩之妙”(见《芥舟学画编》)。这话说得有道理。艺术创作,自然是极度紧张的劳动。不过,作者在精神上却不宜弄得过分紧张,太紧张,反而会失常态,疑是疑非,患得患失,产生不出好作品来。杜甫云:“五日画一水,十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这是真正懂得创作甘苦的经验之谈。有时候,稍为“弛”一下,倒是会对创作有好处的。
(本文摘自张潮的《寻找一片幸福的云彩》)

单选题
1

本文第二段提到了《琵琶行》,下列各句出自于《琵琶行》的是( )。

A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B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出自秦观的《鹊桥仙》;“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出自杜甫的《赠花卿》;“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自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单选题
2

在《水浒传》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中,可称为“驰”的段落是( )。

A林冲发现陆虞侯将要来暗害自己

B林冲去买解腕尖刀

C林冲在风雪中出门买酒

D林冲怒杀陆虞侯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水浒传》中写林冲去看管草料场,在大雪中出门买酒吃那一段写得比较轻松,属于“弛”的段落。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单选题
3

以下说法不符合作者原意的是( )。

A《琵琶行》中关于乐曲的描写符合张弛之道

B“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在高潮的设置上并不成功

C成功的画作在布景成局方面必然会把握好疏密浓淡的调节

D精神的极度紧张未必有助于文艺创作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我看,这些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闲笔浪墨,没有它们穿插在其中,就显不出一张一弛、一起一伏的妙用了。”这说明作者是认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在高潮处的设置的,选项B的说法错误,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单选题
4

关于运用“一张一弛”规律可能给文艺创作带来的好处,文中没有提及的是( )。

A有助于增强乐曲的节奏感

B有助于使评论文章的主要论点得到更为明确的显现

C有助于缓解作者在创作中的紧张,从而产生好作品

D有助于去除文中闲笔,使文章更为精练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比如一首乐曲,光是一股劲儿的快,一股劲儿的紧,从头到尾都是最强音,那就显得很单调,没有什么节奏感了”,说明一张一弛能增强乐曲的节奏感;“文章中句句都加着重点,主要的论点就反而不明确”,说明一张一弛能使评论文章的主要论点得到更为明确的显现;
“不过,作者在精神上却不宜弄得过分紧张,太紧张,反而会失常态,疑是疑非,患得患失,产生不出好作品来”,说明一张一弛有助于缓解作者在创作中的紧张,从而产生好作品;而选项D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原文。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单选题
5

最适合作为本文题目的是( )。

A起与伏

B张与弛

C艺术结构与艺术创作

D辩证法与文学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文章的题目就是对文章主题的高度凝练。本文作者主要讨论的都是艺术创作“一张一弛”的问题,因此“张与弛”是其最合适的题目。而其他选项均与文章内容没有明显的关系,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相似试题

  • (单选题)

    《礼记》中有一句颇有点辩证法精神的话:“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对于我们的文学艺术创作来说,这个规律是有启发性的。比如一首乐曲,光是一股劲儿的快,一股劲儿的紧,从头到尾都是最强音,那就显得很单调,没有什么节奏感了。《琵琶行》中所描写的那支曲子,开始有“大弦嘈嘈如急雨”的一段,接着有“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的一段,后来又有“银瓶乍破水浆迸”的一段,这倒是很合乎一张一弛的规律,我相信,弹奏起来一定很优美动听,可惜我们谁都没有听到过。 一幅画,也是如此。布景成局,全凭有疏有密;有浓有淡.相间相成,方能错落有致。只密不疏,则必嫌迫塞。只疏不密,必嫌空松。只浓不淡,则嫌繁缛。只淡不浓,则嫌单薄。虽然不同的艺术风格难免各有所偏,一个作品总有一个作品的基调,或以强烈见长,或以柔和取胜,但“单打一”的旋律和笔墨终究是容易使人感到单调的。 推而广之,写小说,写戏剧,甚至写评论文章,亦无不如此。假如小说中段段都是高潮,那么,高潮就反而不突出了;戏剧中场场都是密锣紧鼓,让观众的神经拉得像弓弦一般紧,就反而使人家不大想看下去了;文章中句句都加着重点,主要的论点反而就不明确了。比如《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那一回,写到林冲发现陆虞侯来暗害他,特地买了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准备跟他拼个死活。可是作者在这里不肯急转直下,却又回过头来,写林冲去看管草料场,在大雪中出门买酒吃那一段比较轻松的笔墨,然后再 转向高潮。我看,这些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闲笔浪墨,没有它们穿插在其中,就显不出一张一弛、一起一伏的妙用了。弛,正是为了张;伏,正是为了起。有些人不大懂得一张一弛、相间相成的道理,常常主张把作品中、文章中一些乍看起来似乎与主线主题并无直接关联,而其实与主线主题颇有些内在联系的所谓“闲笔浪墨”大笔勾销。他们这样做,似乎是为了艺术的完整性,实际上倒往往破坏了艺术的完整性。“牡丹虽好,还仗绿叶扶持”。不妨设想一下,假如把绿叶全部去掉,只剩下一朵光秃秃的牡丹花,那还有什么好看呢? 一张一弛的规律,不仅适用于作品的艺术结构,似乎也可以适用于艺术家和作家的创作过程。古人说,画家作画,有时候需要“解衣磅礴,有凌厉一切之雄”,有时候又需要“揎袖摩挲,有动不遗矩之妙”(见《芥舟学画编》)。这话说得有道理。艺术创作,自然是极度紧张的劳动。不过,作者在精神上却不宜弄得过分紧张,太紧张,反而会失常态,疑是疑非,患得患失,产生不出好作品来。杜甫云:“五日画一水,十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这是真正懂得创作甘苦的经验之谈。有时候,稍为“弛”一下,倒是会对创作有好处的。 (本文摘自张潮的《寻找一片幸福的云彩》) 最适合作为本文题目的是( )。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礼记》中有一句颇有点辩证法精神的话:“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对于我们的文学艺术创作来说,这个规律是有启发性的。比如一首乐曲,光是一股劲儿的快,一股劲儿的紧,从头到尾都是最强音,那就显得很单调,没有什么节奏感了。《琵琶行》中所描写的那支曲子,开始有“大弦嘈嘈如急雨”的一段,接着有“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的一段,后来又有“银瓶乍破水浆迸”的一段,这倒是很合乎一张一弛的规律,我相信,弹奏起来一定很优美动听,可惜我们谁都没有听到过。 一幅画,也是如此。布景成局,全凭有疏有密;有浓有淡.相间相成,方能错落有致。只密不疏,则必嫌迫塞。只疏不密,必嫌空松。只浓不淡,则嫌繁缛。只淡不浓,则嫌单薄。虽然不同的艺术风格难免各有所偏,一个作品总有一个作品的基调,或以强烈见长,或以柔和取胜,但“单打一”的旋律和笔墨终究是容易使人感到单调的。 推而广之,写小说,写戏剧,甚至写评论文章,亦无不如此。假如小说中段段都是高潮,那么,高潮就反而不突出了;戏剧中场场都是密锣紧鼓,让观众的神经拉得像弓弦一般紧,就反而使人家不大想看下去了;文章中句句都加着重点,主要的论点反而就不明确了。比如《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那一回,写到林冲发现陆虞侯来暗害他,特地买了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准备跟他拼个死活。可是作者在这里不肯急转直下,却又回过头来,写林冲去看管草料场,在大雪中出门买酒吃那一段比较轻松的笔墨,然后再 转向高潮。我看,这些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闲笔浪墨,没有它们穿插在其中,就显不出一张一弛、一起一伏的妙用了。弛,正是为了张;伏,正是为了起。有些人不大懂得一张一弛、相间相成的道理,常常主张把作品中、文章中一些乍看起来似乎与主线主题并无直接关联,而其实与主线主题颇有些内在联系的所谓“闲笔浪墨”大笔勾销。他们这样做,似乎是为了艺术的完整性,实际上倒往往破坏了艺术的完整性。“牡丹虽好,还仗绿叶扶持”。不妨设想一下,假如把绿叶全部去掉,只剩下一朵光秃秃的牡丹花,那还有什么好看呢? 一张一弛的规律,不仅适用于作品的艺术结构,似乎也可以适用于艺术家和作家的创作过程。古人说,画家作画,有时候需要“解衣磅礴,有凌厉一切之雄”,有时候又需要“揎袖摩挲,有动不遗矩之妙”(见《芥舟学画编》)。这话说得有道理。艺术创作,自然是极度紧张的劳动。不过,作者在精神上却不宜弄得过分紧张,太紧张,反而会失常态,疑是疑非,患得患失,产生不出好作品来。杜甫云:“五日画一水,十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这是真正懂得创作甘苦的经验之谈。有时候,稍为“弛”一下,倒是会对创作有好处的。 (本文摘自张潮的《寻找一片幸福的云彩》) 以下说法不符合作者原意的是( )。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礼记》中有一句颇有点辩证法精神的话:“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对于我们的文学艺术创作来说,这个规律是有启发性的。比如一首乐曲,光是一股劲儿的快,一股劲儿的紧,从头到尾都是最强音,那就显得很单调,没有什么节奏感了。《琵琶行》中所描写的那支曲子,开始有“大弦嘈嘈如急雨”的一段,接着有“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的一段,后来又有“银瓶乍破水浆迸”的一段,这倒是很合乎一张一弛的规律,我相信,弹奏起来一定很优美动听,可惜我们谁都没有听到过。 一幅画,也是如此。布景成局,全凭有疏有密;有浓有淡.相间相成,方能错落有致。只密不疏,则必嫌迫塞。只疏不密,必嫌空松。只浓不淡,则嫌繁缛。只淡不浓,则嫌单薄。虽然不同的艺术风格难免各有所偏,一个作品总有一个作品的基调,或以强烈见长,或以柔和取胜,但“单打一”的旋律和笔墨终究是容易使人感到单调的。 推而广之,写小说,写戏剧,甚至写评论文章,亦无不如此。假如小说中段段都是高潮,那么,高潮就反而不突出了;戏剧中场场都是密锣紧鼓,让观众的神经拉得像弓弦一般紧,就反而使人家不大想看下去了;文章中句句都加着重点,主要的论点反而就不明确了。比如《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那一回,写到林冲发现陆虞侯来暗害他,特地买了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准备跟他拼个死活。可是作者在这里不肯急转直下,却又回过头来,写林冲去看管草料场,在大雪中出门买酒吃那一段比较轻松的笔墨,然后再 转向高潮。我看,这些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闲笔浪墨,没有它们穿插在其中,就显不出一张一弛、一起一伏的妙用了。弛,正是为了张;伏,正是为了起。有些人不大懂得一张一弛、相间相成的道理,常常主张把作品中、文章中一些乍看起来似乎与主线主题并无直接关联,而其实与主线主题颇有些内在联系的所谓“闲笔浪墨”大笔勾销。他们这样做,似乎是为了艺术的完整性,实际上倒往往破坏了艺术的完整性。“牡丹虽好,还仗绿叶扶持”。不妨设想一下,假如把绿叶全部去掉,只剩下一朵光秃秃的牡丹花,那还有什么好看呢? 一张一弛的规律,不仅适用于作品的艺术结构,似乎也可以适用于艺术家和作家的创作过程。古人说,画家作画,有时候需要“解衣磅礴,有凌厉一切之雄”,有时候又需要“揎袖摩挲,有动不遗矩之妙”(见《芥舟学画编》)。这话说得有道理。艺术创作,自然是极度紧张的劳动。不过,作者在精神上却不宜弄得过分紧张,太紧张,反而会失常态,疑是疑非,患得患失,产生不出好作品来。杜甫云:“五日画一水,十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这是真正懂得创作甘苦的经验之谈。有时候,稍为“弛”一下,倒是会对创作有好处的。 (本文摘自张潮的《寻找一片幸福的云彩》) 关于运用“一张一弛”规律可能给文艺创作带来的好处,文中没有提及的是( )。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礼记》中有一句颇有点辩证法精神的话:“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对于我们的文学艺术创作来说,这个规律是有启发性的。比如一首乐曲,光是一股劲儿的快,一股劲儿的紧,从头到尾都是最强音,那就显得很单调,没有什么节奏感了。《琵琶行》中所描写的那支曲子,开始有“大弦嘈嘈如急雨”的一段,接着有“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的一段,后来又有“银瓶乍破水浆迸”的一段,这倒是很合乎一张一弛的规律,我相信,弹奏起来一定很优美动听,可惜我们谁都没有听到过。 一幅画,也是如此。布景成局,全凭有疏有密;有浓有淡.相间相成,方能错落有致。只密不疏,则必嫌迫塞。只疏不密,必嫌空松。只浓不淡,则嫌繁缛。只淡不浓,则嫌单薄。虽然不同的艺术风格难免各有所偏,一个作品总有一个作品的基调,或以强烈见长,或以柔和取胜,但“单打一”的旋律和笔墨终究是容易使人感到单调的。 推而广之,写小说,写戏剧,甚至写评论文章,亦无不如此。假如小说中段段都是高潮,那么,高潮就反而不突出了;戏剧中场场都是密锣紧鼓,让观众的神经拉得像弓弦一般紧,就反而使人家不大想看下去了;文章中句句都加着重点,主要的论点反而就不明确了。比如《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那一回,写到林冲发现陆虞侯来暗害他,特地买了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准备跟他拼个死活。可是作者在这里不肯急转直下,却又回过头来,写林冲去看管草料场,在大雪中出门买酒吃那一段比较轻松的笔墨,然后再 转向高潮。我看,这些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闲笔浪墨,没有它们穿插在其中,就显不出一张一弛、一起一伏的妙用了。弛,正是为了张;伏,正是为了起。有些人不大懂得一张一弛、相间相成的道理,常常主张把作品中、文章中一些乍看起来似乎与主线主题并无直接关联,而其实与主线主题颇有些内在联系的所谓“闲笔浪墨”大笔勾销。他们这样做,似乎是为了艺术的完整性,实际上倒往往破坏了艺术的完整性。“牡丹虽好,还仗绿叶扶持”。不妨设想一下,假如把绿叶全部去掉,只剩下一朵光秃秃的牡丹花,那还有什么好看呢? 一张一弛的规律,不仅适用于作品的艺术结构,似乎也可以适用于艺术家和作家的创作过程。古人说,画家作画,有时候需要“解衣磅礴,有凌厉一切之雄”,有时候又需要“揎袖摩挲,有动不遗矩之妙”(见《芥舟学画编》)。这话说得有道理。艺术创作,自然是极度紧张的劳动。不过,作者在精神上却不宜弄得过分紧张,太紧张,反而会失常态,疑是疑非,患得患失,产生不出好作品来。杜甫云:“五日画一水,十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这是真正懂得创作甘苦的经验之谈。有时候,稍为“弛”一下,倒是会对创作有好处的。 (本文摘自张潮的《寻找一片幸福的云彩》) 在《水浒传》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中,可称为“驰”的段落是( )。

    答案解析

快考试在线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