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传入国统区后,引起文艺界对文坛现状与文学理论一些基本问题的反思,其中有关现实主义和“主观”问题格外引起关注。胡风从30年代起就坚持认为创作中的公式化概念化作品的产生根本上是由于教条主义扼杀创作个性与创造精神、忽略了创作中的主体性因素。40年代,胡风提出“主观战斗精神”问题。胡风关注的焦点在于创作从生活到作品的“中介”方面,特别是作者的主体性因素在创作中的决定作用。这是一种能动的“反映论”。1948年他进一步认为,现实总是主观体验过的现实,作家视野中的现实是“感受现实”,另外在作家心目中还有一个“理应如此”的“观念现实”。创作就是这两个世界“相生相克”的过程。而能促成这一过程的就是作家的“主观战斗精神”。
胡风的理论受到普遍的怀疑和批评。
(简答题)
简述关于现实主义与主观论的论争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略
相似试题
(简答题)
关于现实主义与主观论的论争。
(名词解析)
现实主义与主观战斗精神论争
(名词解析)
现实主义与主观战斗精神论争
(填空题)
1919年5月至8月,()与胡适围绕着“问题与主义”展开论争。
(填空题)
1945年1月,()在自己主编的《希望》创刊号上发表《置身在为民主的斗争里面》一文,同时又发表了尖锐的哲学论文《论主观》,从而在国统区进步文艺界内发生了一场关于()问题的论争。
(简答题)
抗战初期关于文艺与抗战关系以及抗战文艺公式化、概念化问题的论争。
(填空题)
关于“京派”的命名,与30年代初发生在上海与北京两个城市作家之间的一场论争有关,当时论争的主要人物是北京的沈从文和上海的(),后来又加入了鲁迅等人。
(填空题)
刘勰风格论的专篇是《()》篇,专论风格形成的主观因素。体指(),性指作家的才性。
(单选题)
在民族形式的论争中,把民族形式和现实主义、大众化问题联系在一起发表独特见解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