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格考试教师资格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证
(简答题)

(教学设计题)阅读材料,完成1~3题。戴望舒《雨巷》原文(略)课文介绍《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这首诗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单元介绍这个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新诗是五四前后才出现的。……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诗歌与青年有天然的联系,少男少女喜欢用诗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情感。有兴趣的话,不妨动动笔,学习写写新诗。《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学生情况高一年级,班额45人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 问题:1.请为本篇诗歌教学设计一则课堂结束语,并说明课堂结束语设计的原则。 2.请为这则诗歌教学设计阅读教学目标,并指明教学重难点。 3.请为这首诗歌教学设计一个思考题(需给出答案),并说明设计意图。

正确答案

1.课堂结束语:一提起戴望舒,我们立刻就会想起他的《雨巷》,可以说是戴望舒成就了《雨巷》,也可以说是《雨巷》成就了戴望舒。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这首诗歌理解更深刻了,让我们最后配乐再来有感情地集体朗读一遍吧。设计原则:(1)关联性:结束语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结束语内容的设计要从属于课堂内容的安排,要与课堂内容相关联,切忌离题万里、不着边际;再就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结束语的设计要与学生的认知背景有某种程度的契合,以学生的欣赏口味为标准,以让学生受到感发、得到享受、达到共鸣为旨归。(2)新颖性:在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形式新颖、方法独到,使每节课的结束语呈现不同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结束后仍兴趣不减,有依依不舍之感:力避千篇一律、缺少变化。(3)人文性:尽管语文课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具工具性又具人文性。但结束语在形式设计上最好能体现人文性的特点,即使是给学生出一些字词等纯属工具性内容的练习,形式上也尽可能做到人性化一点。
2.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2)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3)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并尝试新诗的写作。(二)过程与方法(1)按"初步感知一合作探究一互动交流一扩展升华"的过程进行学习。(2)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解疑及自我感悟。(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的喜爱的态度,进而激发学生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注自我的意识和情感。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象征的手法。(2)体会本诗的"丁香姑娘""雨巷"的象征意义。
3.思考题:丁香花纤小文弱,清香幽雅。古代诗人以此立意,写出不少古今传诵的名作,丁香因此成了古代诗词中人们熟知的意象之一。阅读下面的诗词,说说"丁香"在这里被赋予了什么含义。试依照《雨巷》一诗的情境,展开合理的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形象。代赠(唐·李商隐)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摊破浣溪沙(南唐·李璟)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点绛唇·素香丁香(宋·王十朋)落木萧萧,琉璃叶下琼葩吐。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含春雨。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参考答案:李商隐的《代赠》用"丁香结",也就是丁香的花蕾来象征诗中女子的愁心,诗人用春风反衬丁香的愁:李璟把"丁香"与雨中的惆怅连在一起,用雨中的丁香作为人的愁心的象征,诗人用迷离的细雨衬丁香的愁:王十朋把丁香人格化,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丁香的淡雅,隐忍以及愁绪。
总之,虽然写法不同,但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雨巷》的成功,除了声律方面的原因外,另一个就是化用古典诗歌的意境,选用古典诗歌常用的、已为广大读者接受的丁香这一意象来抒写诗人的愁绪。但诗人不是一味被古典诗歌中的丁香的意象所拘束,他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设计意图:探究"丁香"这一意象与中国古典诗歌的联系,深入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用自己的话描述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其目的,一是考查学生对这首诗歌的思想内涵的理解程度;二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培养想象力;三是训练口语表达。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 (简答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第1~3题。本文见本教材P142《孔乙己》(片段) 1.根据以上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2.请为本课文设计一段导入语。 3.请根据本文特色及你自己的理解,说明本文的教学方式。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背景材料: 在反应中,每摩尔CuSO4能氧化P的物质的量为()。 A.1/5mol B.2/5mol C.3/5mol D.11/5mol 上面是某教师设计的化学测试中的一道题。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在学习完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之后,老师专门留出两节课来让学生以“我最喜欢的明星”为主题制作一件多媒体作品。下课之前王老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几位学生展示完成后王老师大发雷霆:“怎么都是放几张网上下载的图片就了事了,我们学过的音频、视频制作知识哪儿去了?界面布局、导航完全没有用心设计……每个人的都是千篇一律,没有一点创新……”,学生们感到莫名其妙,暗自唠叨:“你又没说做成什么样!”……请根据上面的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1)从教学评价的角度看,学生作品不符合教师要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教师应该如何做才能使得学生更加明确如何制作好作品?请给出你的改进方案。 (3)结合上面材料分析教学评价的功能与作用。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在《美丽的校园》主题电子板报的教学中,教师首先为学生展示了一些以校园为主题的优秀多媒体作品(报刊、演示文稿、网页等),让学生逐个欣赏并评议作品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和教师一起制定“优秀电子板报评价量规”,从作品的技术性、艺术性、规范性、创新性、合作性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说明,然后让学生对照评价量规分小组完成作品设计。作品汇报的过程中让1名小组成员展示本组作品,2名组内成员补充分析本组作品的优势和不足。与此同时,要求其他小组成员按照“两点肯定、一个疑问(或建议)”的方式对汇报作品给予评价,最后由教师点评作品并提出作品的改进意见。请结合上面的材料对下面问题进行分析: (1)本案例中应用了哪些教学评价方式? (2)本案例的不同评价环节中有哪些评价主体参与? (3)试分析本案例中的评价体现了教学评价的哪些功能和原则?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背景材料: 在反应中,每摩尔CuSO4能氧化P的物质的量为()。 A.1/5mol B.2/5mol C.3/5mol D.11/5mol 上面是某教师设计的化学测试中的一道题。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案例:阅读下列教学片段,回答问题。在学习完幻灯片制作后,老师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以“自我展示”为主题制作一个演示文稿。下课之前老师让学生展示作品,有几个学生展示完后,钱老师大发雷霆:“就几张照片就完了?我们学过的动画设计,版式设计哪去了?这种幻灯片和Word又有什么区别?你们能不能有点创意?”学生们感到很奇怪,纷纷嘀咕:“你又没规定要求。问题: (1)从教学评价的角度看,学生作品不符合教师要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教师应该如何做才能使得学生更加明确如何制作好作品?请给出你的改进方案。 (3)结合上面材料分析教学评价的功能与作用。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教学设计题]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1)高中化学《化学1》教科书"硝酸的性质"原文(略)。(2)高中化学《化学1》教科书的目录(略)。(3)《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4)学生情况某普通高中高一(5)班共50人,男生22人,女生28人;其中有4个男生在课堂上非常活跃:有2个女生在课堂上非常腼腆。要求:(1)简要分析教材中该内容的地位和作用。(2)写出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3)请说明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4)试选择适合于课本的教学方法。(5)设计一个包含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和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片段。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写作题)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论说文。材料1:[意]亚米契亚《爱的教育》:倡导谅解与友爱。材料2:陶行知:"爱满天下。"材料3:丰子恺在谈到他的老师时说,李叔同先生是"爸爸的教育",夏丐尊先生是"妈妈的教育"。材料4:冰心:"有爱就有教育。"要求:请联系现实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围绕"爱与教育",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立意自定,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请阅读下列材料:“信息及其特征”是初中《信息技术》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内容有:①信息的概念②信息的特征教学对象:初一3班学生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每位学生一台计算机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写出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根据材料给出的内容,确定教学重难点。 (3)设置合适的教学活动。

    答案解析

快考试在线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