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2011年11月3日1时36分,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距地球343公里的轨道实现自动对接,为建设空间站迈出关键一步。某校高二(6)班同学决定开展以“弘扬载人航天精神”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材料一:同学们了解到,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重大科技工程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积累了新形势下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的重要经验;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证明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计划、程序、步骤等举措是科学的。
材料:同学们发现,从“神舟一号”的横空出世,到“神舟五号”、“六号”、“七号”载人飞船实现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再到“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交会对接,中国人的“问天之旅”不断开启新的征程。中国的“问天之旅”注定是一条充满挑战与风险之路。但风险不会阻止我们开发太空造福人类的脚步,中国航天工程必将取得新的突破。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反映了实践决定认识的哪些道理?
正确答案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实施,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载人航天工程成功实施,证明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计划、程序、步骤等举措是科学的。
答案解析
“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交会对接成功是如何体现发展观点的?
正确答案
②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航天人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他们坚信光明的前途,勇敢地克服困难,向着既定的目标迈进。
③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既要重视量的积累,又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从“神舟一号”发射到“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的成功对接,一次次的突破和胜利都源于航天人不断的技术积累和创新。
答案解析
如果你所在的学校准备组织一次科普知识教育活动,请你围绕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的成功交会对接,拟定一个主题活动计划。要求写出主题、活动方式、内容。
正确答案
②观看“神舟八号”、“天宫一号”发射、对接相关视频资料、图片资料。
③邀请相关专业的老师或专家举行讲座,讲解航天的基本知识。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单选题)
2011年11月3日1时36分,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现首次交会对接的是()
(单选题)
北京时间2011年11月3日凌晨1时30分左右“神州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现刚性连接,形成组合体。中国载人航天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获得成功。据此完成问题。
(单选题)
北京时间2011年11月3日凌晨1时30分左右“神州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现刚性连接,形成组合体。中国载人航天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获得成功。据此完成问题。
(单选题)
北京时间2011年11月3日凌晨1时30分左右“神州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现刚性连接,形成组合体。中国载人航天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获得成功。据此完成问题。组合体形成时,东京(东九区)的区时为()
(单选题)
2011年11月1日,“神舟八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并进入预订轨道。3日1时40分许,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取得圆满成功。中国成为()独立完全掌握空间自动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单选题)
2011年9月29日21时25分45秒,我国自主研制的()目标飞行器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11月3日凌晨,它与“()”成功对接。
(单选题)
当地时间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宫城县以东海域发生日本有观测史以来(同时也是世界观测史)震级最高的地震──里氏9级地震,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援助的救灾物资由北京运往地震灾区,其最短航线的航向是()
(单选题)
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下午1点46分,日本近海发生强烈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联合国指派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和韩国四国的救援队开赴日本灾区。这表明()
(单选题)
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下午1点46分,日本近海发生强烈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联合国指派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和韩国四国的救援队开赴日本灾区。这表明()
(简答题)
材料一:天宫一号(Tiangong-1)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并于2011年11月3日凌晨顺利实现与神舟八号飞船的对接任务,这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党和政府致力于发展经济和科技,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材料二:“神舟九号”飞船于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与在轨运行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了两次载人交会对接。三名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在天宫一号工作和生活十三天,开展相关空间科学实验,在完成预定任务后于6月29日上午10时许返回地面。随着中国载人航天的实践活动日益推进,中国对外太空的认识也会不断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