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析)
民族形式问题论争
正确答案
发生在抗战中期。1939年和1940年,毛泽东先后发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新民主主义论》,提出“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和“中国文化应有自已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的问题。国统区文艺界在学习和讨论中发生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向林冰的观点。向林冰的观点是:①“应该在民间形式中发现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他认为喜闻乐见应以习闻常见为基础,而民间形式是大众习闻常见的;②否定“五四”以来新文艺的形式。另一种观点以葛一虹为代表:①对旧形式全盘否定;②肯定新文艺在民族形式上的努力和成就时,否认新文艺在形式上存在缺点。郭沫若、茅盾、胡风等在撰文讨论中,都从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上论述民族形式的问题,胡风把民族形式和现实主义、大众化问题联系起来,见解独到,郭沫若指出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是现实生活,茅盾指出新文艺民族形式的建立,要学习吸收中外文艺的优秀之处,要继续发扬五四以来的优秀作风,更要深入民族现实,提炼熔铸新鲜活泼的素质。这次讨论,是“左联”时期的文艺大众化讨论在新现实之下的继续和发展,对新文艺向民族化大众化方向发展,起了重要影响。
答案解析
略
相似试题
(名词解析)
民族形式问题论争
(单选题)
在民族形式的论争中,把民族形式和现实主义、大众化问题联系在一起发表独特见解的是()。
(单选题)
在抗战时期的民族形式论争中,把民族形式和现实主义、大众化问题联系在一起发表独特见解的是()
(名词解析)
民族形式论争
(单选题)
文学的民族形式的论争发生于()。
(名词解析)
民族形式论争
(简答题)
如何认识和评价1940年前后关于民族形式的论争?
(单选题)
1940年前后民族形式论争中,认为“喜闻乐见”应以“习闻常见”为基础的是()。
(填空题)
1919年5月至8月,()与胡适围绕着“问题与主义”展开论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