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生存期间的运动、居住、觅食和摄食等行为遗留下的痕迹,因而又称为痕迹化石或遗迹化石。
痕迹化石的形态主要受动物习性的控制。根据习性特征把痕迹化石划分为五个主要组合:停息痕迹、爬行痕迹、觅食痕迹、摄食构造、穴居构造。各类痕迹化石在复理石和磨拉石沉积物(岩)。
1)停息迹(resting)构造,是生物活动过程中在停息时留在沉积物表面的躯体印痕。形态和生物腹面形态一致。
2)爬行迹(crawling)构造,是生物在沉积物表面移动时的轨迹。形态呈直线型或曲线型简单花纹。
3)觅食grazing)构造,是指在较深水平静环境中,生物为了觅食在沉积物表面吞食沉积物时造成的痕迹。形态通常有方向性,不分枝,呈规则的旋卷弯曲排列。
4)摄食迹(feeding)构造,是在浅水中生物为了摄食在沉积物内部挖掘的通道。通常呈分枝状及辐射状排列,方向变化规则。
5)穴居迹(dwelling)构造,是在滨岸地带生物为了食悬浮生物和避免水浪冲击而挖掘的管状潜穴。通常呈直管形、分岔形和“U”字形等。“U”字管穴中,在“U”字形之间及其下方,常有上凹纹层,称为横蹼。这是动物适应沉积作用和侵蚀作用而向上、向下运动形成的。当某些造穴动物被迅速掩埋时,为了重新回到沉积物与水界面的相对位置上,它们要向上移动,这样便形成逃逸构造。其特征是,管状潜穴无分枝,几乎成垂直状,周围纹层向下弯,呈特殊的“V”字形条纹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