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指出:“如果每个人有他自己的财产,幸福是不可能达到。当每个人可以假借法律去拼命捞钱,那就不管一个国家有多大的财富,所有的财富总是落在少数人手里,被他们分掉,蓁的人就变成穷困不堪、……因此,我深信,只有完全废止私有制度,财富才可以得到平均公正的分配,人类才能有福利”。下列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①人若拥有私有财产,就不可能有幸福可言 ②财产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万恶之源 ③只有消灭私有制,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公正 ④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是消除私有制的根本途径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单选题)
马克思主义是在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诞生的。这些成果中有() ①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 ②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 ③圣西门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④达尔文的进化论
(简答题)
社会主义是20世纪人类社会最为壮观、影响最为广泛的事件。 材料一:社会主义学说以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摩尔撰写的《乌托邦》一书的出版为标志,迄今已有480年的历史。在此期间它经历了三次历史性飞跃。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初叶,社会主义学说一直处于空想阶段。社会主义学说的第一次飞跃发生在19世纪40年代,它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完成的。第二次飞跃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其主要代表是列宁和毛泽东同志。第三次飞跃发生在20世纪80、90年代,其主要代表是邓小平同志。 ——《社会主义学说的第三次飞跃》 材料二:1936年11月,斯大林在《关于苏联宪法草案》的报告时说,……苏联社会已经“在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 材料三:二战胜利后,英国工党政府首相艾德礼领导了一场社会主义试验。艾德礼说:“工党政府正在英国建立一种优于资本主义和苏联式社会主义的最好的制度。这种制度叫做民主社会主义”。1948年,艾德礼颇为自豪地认为工党已找到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模式,“一种把个人自由与计划经济、把民主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的制度”。 材料四: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胡锦涛在十八大的讲话
(简答题)
社会主义是20世纪人类社会最为壮观、影响最为广泛的事件。 材料一:社会主义学说以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摩尔撰写的《乌托邦》一书的出版为标志,迄今已有480年的历史。在此期间它经历了三次历史性飞跃。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初叶,社会主义学说一直处于空想阶段。社会主义学说的第一次飞跃发生在19世纪40年代,它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完成的。第二次飞跃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其主要代表是列宁和毛泽东同志。第三次飞跃发生在20世纪80、90年代,其主要代表是邓小平同志。 ——《社会主义学说的第三次飞跃》 材料二:1936年11月,斯大林在《关于苏联宪法草案》的报告时说,……苏联社会已经“在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 材料三:二战胜利后,英国工党政府首相艾德礼领导了一场社会主义试验。艾德礼说:“工党政府正在英国建立一种优于资本主义和苏联式社会主义的最好的制度。这种制度叫做民主社会主义”。1948年,艾德礼颇为自豪地认为工党已找到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模式,“一种把个人自由与计划经济、把民主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的制度”。 材料四: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胡锦涛在十八大的讲话
(简答题)
社会主义是20世纪人类社会最为壮观、影响最为广泛的事件。 材料一:社会主义学说以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摩尔撰写的《乌托邦》一书的出版为标志,迄今已有480年的历史。在此期间它经历了三次历史性飞跃。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初叶,社会主义学说一直处于空想阶段。社会主义学说的第一次飞跃发生在19世纪40年代,它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完成的。第二次飞跃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其主要代表是列宁和毛泽东同志。第三次飞跃发生在20世纪80、90年代,其主要代表是邓小平同志。 ——《社会主义学说的第三次飞跃》 材料二:1936年11月,斯大林在《关于苏联宪法草案》的报告时说,……苏联社会已经“在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 材料三:二战胜利后,英国工党政府首相艾德礼领导了一场社会主义试验。艾德礼说:“工党政府正在英国建立一种优于资本主义和苏联式社会主义的最好的制度。这种制度叫做民主社会主义”。1948年,艾德礼颇为自豪地认为工党已找到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模式,“一种把个人自由与计划经济、把民主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的制度”。 材料四: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胡锦涛在十八大的讲话
(简答题)
社会主义是20世纪人类社会最为壮观、影响最为广泛的事件。 材料一:社会主义学说以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摩尔撰写的《乌托邦》一书的出版为标志,迄今已有480年的历史。在此期间它经历了三次历史性飞跃。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初叶,社会主义学说一直处于空想阶段。社会主义学说的第一次飞跃发生在19世纪40年代,它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完成的。第二次飞跃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其主要代表是列宁和毛泽东同志。第三次飞跃发生在20世纪80、90年代,其主要代表是邓小平同志。 ——《社会主义学说的第三次飞跃》 材料二:1936年11月,斯大林在《关于苏联宪法草案》的报告时说,……苏联社会已经“在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 材料三:二战胜利后,英国工党政府首相艾德礼领导了一场社会主义试验。艾德礼说:“工党政府正在英国建立一种优于资本主义和苏联式社会主义的最好的制度。这种制度叫做民主社会主义”。1948年,艾德礼颇为自豪地认为工党已找到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模式,“一种把个人自由与计划经济、把民主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的制度”。 材料四: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胡锦涛在十八大的讲话
(简答题)
社会主义是20世纪人类社会最为壮观、影响最为广泛的事件。 材料一:社会主义学说以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摩尔撰写的《乌托邦》一书的出版为标志,迄今已有480年的历史。在此期间它经历了三次历史性飞跃。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初叶,社会主义学说一直处于空想阶段。社会主义学说的第一次飞跃发生在19世纪40年代,它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完成的。第二次飞跃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其主要代表是列宁和毛泽东同志。第三次飞跃发生在20世纪80、90年代,其主要代表是邓小平同志。 ——《社会主义学说的第三次飞跃》 材料二:1936年11月,斯大林在《关于苏联宪法草案》的报告时说,……苏联社会已经“在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 材料三:二战胜利后,英国工党政府首相艾德礼领导了一场社会主义试验。艾德礼说:“工党政府正在英国建立一种优于资本主义和苏联式社会主义的最好的制度。这种制度叫做民主社会主义”。1948年,艾德礼颇为自豪地认为工党已找到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模式,“一种把个人自由与计划经济、把民主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的制度”。 材料四: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胡锦涛在十八大的讲话
(简答题)
材料一:晚明时期社会流动频繁,是一个“善变”的社会。嘉靖年间的一位给事中凭借他在做官的具体观察,分析了其中的缘由。他说:“大约豪宦连田阡陌,其势力足为奸欺,而齐民困于征求,顾视田地为陷井,是以富者缩资而趋末,贫者货产而僦庸”。 随着社会力量发生新的分化,传统的四民之说已经无法规范社会各阶层力量的新变化。正是在这种前提下,明人姚旅才重新提出了“二十四民”之说。所谓的二十四民,就是在士、农、工、商、兵、僧之外,新添了“十八民”,如道士、医者、卜者、星命、相面、相地、奕师、驵侩、修脚等。这新增的十八民,全都是“不稼不穑”之民。从“四民”或“六民”向“二十四民”的转化,显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明代社会大流动的一种结局。 ——摘编自陈宝良《明代社会流动性初探》 材料二:英国在16—18世纪是一个社会流动尤其显著的社会。这种频繁社会流动的一个主要表现是贵族构成发生变化。伊丽莎白统治时期,一共任命了18人,虽然贵族的总数基本不变,但是贵族构成却发生了变化。伊丽莎白任命的18名贵族中,只有两人是老贵族家庭或皇室亲属,绝大部分都是新贵族。他们由非贵族阶层跻身贵族阶层。迈克尔·波尔是商人赫尔之子,后成为理查二世的国务大臣,卜托马斯·克伦威尔出身寒门,是制衣匠的儿子,成为埃塞克斯伯爵,进入国家政务管理层,任国王的掌玺大臣。威廉·彼得爵士出生于德文郡一个偏远乡村里,是一个约曼(扈从)家庭的幼子,后来成为亨利八世和爱德华六世、玛丽女王统治时期的国务大臣。他以出任国家政府官员获得的财富为基础,在家乡大量购买庄园,成为名副其实的贵族。 ——摘编自刘贵华《近代早期英国的大学教育与社会流动》
(简答题)
材料一:晚明时期社会流动频繁,是一个“善变”的社会。嘉靖年间的一位给事中凭借他在做官的具体观察,分析了其中的缘由。他说:“大约豪宦连田阡陌,其势力足为奸欺,而齐民困于征求,顾视田地为陷井,是以富者缩资而趋末,贫者货产而僦庸”。 随着社会力量发生新的分化,传统的四民之说已经无法规范社会各阶层力量的新变化。正是在这种前提下,明人姚旅才重新提出了“二十四民”之说。所谓的二十四民,就是在士、农、工、商、兵、僧之外,新添了“十八民”,如道士、医者、卜者、星命、相面、相地、奕师、驵侩、修脚等。这新增的十八民,全都是“不稼不穑”之民。从“四民”或“六民”向“二十四民”的转化,显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明代社会大流动的一种结局。 ——摘编自陈宝良《明代社会流动性初探》 材料二:英国在16—18世纪是一个社会流动尤其显著的社会。这种频繁社会流动的一个主要表现是贵族构成发生变化。伊丽莎白统治时期,一共任命了18人,虽然贵族的总数基本不变,但是贵族构成却发生了变化。伊丽莎白任命的18名贵族中,只有两人是老贵族家庭或皇室亲属,绝大部分都是新贵族。他们由非贵族阶层跻身贵族阶层。迈克尔·波尔是商人赫尔之子,后成为理查二世的国务大臣,卜托马斯·克伦威尔出身寒门,是制衣匠的儿子,成为埃塞克斯伯爵,进入国家政务管理层,任国王的掌玺大臣。威廉·彼得爵士出生于德文郡一个偏远乡村里,是一个约曼(扈从)家庭的幼子,后来成为亨利八世和爱德华六世、玛丽女王统治时期的国务大臣。他以出任国家政府官员获得的财富为基础,在家乡大量购买庄园,成为名副其实的贵族。 ——摘编自刘贵华《近代早期英国的大学教育与社会流动》
(简答题)
材料一:晚明时期社会流动频繁,是一个“善变”的社会。嘉靖年间的一位给事中凭借他在做官的具体观察,分析了其中的缘由。他说:“大约豪宦连田阡陌,其势力足为奸欺,而齐民困于征求,顾视田地为陷井,是以富者缩资而趋末,贫者货产而僦庸”。 随着社会力量发生新的分化,传统的四民之说已经无法规范社会各阶层力量的新变化。正是在这种前提下,明人姚旅才重新提出了“二十四民”之说。所谓的二十四民,就是在士、农、工、商、兵、僧之外,新添了“十八民”,如道士、医者、卜者、星命、相面、相地、奕师、驵侩、修脚等。这新增的十八民,全都是“不稼不穑”之民。从“四民”或“六民”向“二十四民”的转化,显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明代社会大流动的一种结局。 ——摘编自陈宝良《明代社会流动性初探》 材料二:英国在16—18世纪是一个社会流动尤其显著的社会。这种频繁社会流动的一个主要表现是贵族构成发生变化。伊丽莎白统治时期,一共任命了18人,虽然贵族的总数基本不变,但是贵族构成却发生了变化。伊丽莎白任命的18名贵族中,只有两人是老贵族家庭或皇室亲属,绝大部分都是新贵族。他们由非贵族阶层跻身贵族阶层。迈克尔·波尔是商人赫尔之子,后成为理查二世的国务大臣,卜托马斯·克伦威尔出身寒门,是制衣匠的儿子,成为埃塞克斯伯爵,进入国家政务管理层,任国王的掌玺大臣。威廉·彼得爵士出生于德文郡一个偏远乡村里,是一个约曼(扈从)家庭的幼子,后来成为亨利八世和爱德华六世、玛丽女王统治时期的国务大臣。他以出任国家政府官员获得的财富为基础,在家乡大量购买庄园,成为名副其实的贵族。 ——摘编自刘贵华《近代早期英国的大学教育与社会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