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材料一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 材料二千万其人者,各得其千万人之心;千万其心者,各遂其千万人之欲门是谓物各付物,天地之所以因材而笃也,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也。 ——李贽《道古录》 材料三清朝前期戴震等一些儒学思想家关于“礼”的设想,隐含了一些瓦解文化专制和真理独占的政治集权体制,将社会秩序建立在常识与规则之上的设想也隐含了作为个体的“人”在社会生活中独立存在的空间被承认的可能性。 ——据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据材料一,指出“二程”的核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儒学面临的危机。
正确答案
危机:汉唐儒学的僵化(或儒学的权威性被削弱);受到佛、道思想的冲击。
答案解析
据材料二,李贽对人性有着怎样的认识?结合李贽所处时代,指出影响这些认识产生的因素。
正确答案
因素:专制统治加强,社会矛盾尖锐;商品经济发展;理学束缚人性。
答案解析
戴震等人的思想继承发展了前人的理论成果。据材料三,说明作者对戴震等人主要观点的理解。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儒学思想发展的认识。
正确答案
认识:儒学思想因时而变。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单选题)
“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可见,圣人促使天下大治是因为他们()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 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第三册《周易程氏传》 材料三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李贽《焚书》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李贽《藏书》 请回答: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 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第三册《周易程氏传》 材料三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李贽《焚书》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李贽《藏书》 请回答: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 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第三册《周易程氏传》 材料三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李贽《焚书》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李贽《藏书》 请回答: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 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第三册《周易程氏传》 材料三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李贽《焚书》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李贽《藏书》 请回答: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 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第三册《周易程氏传》 材料三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李贽《焚书》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李贽《藏书》 请回答: 材料二宣扬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这些观点的目的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