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材料1
1954年9月15—2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在1226名全国人民代表中,共产党员668人,占54.48%,非中共人士共558人,占45.52%。常务委员会的79名委员中,中共党员40人,占50.6%;党外人士39人,占49.4%。人大常务委员会的14名委员长、副委员长中,中共党员6人,占44.4%;党外人士8人,占55.6%。李维汉同志指出:“中央对这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名额、对民主人士的安排原则、比例,以及对国家领导人员的安排,总的来说是成功的,体现了党与非党人士的团结合作,加强了党对国家机关的领导,使我国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更加健全和完备。”
材料2
在某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人大代表在审议政府财政预算报告时,就某些问题质询该省财政厅厅长,要求作出答复。
材料3
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决定,“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条款备受关注。这一原则的确立,对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彰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中国为什么不能搞“三权分立”制度?
正确答案
我们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不断推进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内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要积极借鉴人类社会包括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那一套,决不搞多党轮流执政、“三权分立”、两院制。
答案解析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有哪些?
正确答案
其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人民通过普遍的民主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有力地保证了全国各族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广泛的民主、自由和权利。
其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充分反映人民的意愿和要求,有利于凝聚和广泛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团结一心,艰苦奋斗,有领导、有秩序地朝着国家的发展目标前进。
其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实行民主集中制,集体行使职权,集体决定问题;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合理分工、协调一致地工作,有利于保证国家统一有效地组织各项事业。
其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简答题)
材料1:反对帝国主义的联合战线:以工人农民及小资产阶级革命的党派或分子为主力军,向一切帝国主义者加以攻击;同时亦可联合半民族运动的党派,向一派帝国主义者作战。 ——摘自1922年11月《中国共产党对于目前实际问题之计划》 材料2:完成中国的民族解放及资产阶级民权革命之任务,现在已经完全放到工农运动身上,只有工农的民权独裁,才能履行这一任务;只有工农的民权独裁与国际帝国主义、封建地主阶级以及一切资产阶级直接斗争,——“民族”资产阶级亦在其中——如此,方能履行这一任务。 ——摘自1927年8月21日《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任务与策略的议决案》 材料3:党的策略路线,是在发动、团结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与卖国贼头子蒋介石。只有最广泛的反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层的与上层的),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与其走狗蒋介石。 ——摘自1935年12月25日《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 材料4:在日本帝国主义继续进攻,全国民族革命运动继续发展的条件下,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其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我们的总方针应是逼蒋抗日。一方面继续揭破他们的每一退让、妥协、丧权辱国的言论与行动,另一方面要向他们提议与要求建立抗日的统一战线,订立抗日的协定。 ——摘自1936年9月1日《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 材料5:西安事变发生后,本党本此方针,调解双方冲突,使内战得以避免,和平获得最后的胜利。本党对于联合全民族一致抗日的忠诚,至此才为全国各界所了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无疑的是全中国民族的胜利,也是本党新政策的胜利。 ——摘自1937年4月15日《中央委员会告全党同志书》 请回答: ①比较材料1、2、3、4、5,指出党的策略有何变化?(5) ②根据材料3、4、5,说明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发生重大转变的客观依据。(5) ③结合上述材料,指出为什么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十分重视统一战线问题?(5)
(单选题)
胡锦涛于5年9月15日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中增添了()的新目标。
(判断题)
张三今年9月2日年满15周岁,去年12月10日晚到某商场盗窃珠宝折合人民币五万元,被当场抓获,其行为构成盗窃罪,应承担刑事责任。
(填空题)
2012年9月10日,中国政府根据1992年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
(单选题)
2016年“东亚文化之都”评选终审活动9月29日在京举行。终经对外文化交流、公共文化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的15名评审独立、认真的评审,()最终当选2016年“东亚文化之都”。
(简答题)
材料1 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体制改革和促进经济转型发展,创新型国家建设迈向新征程。201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明确提出以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为重要抓手,全面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工作。6月初,科技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等15个部门和单位建立联合推进机制,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成效。 材料2 我国以培育创新型企业为抓手,大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在国民经济重点行业遴选676家创新型企业,带动省级新型企业8400多家,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运用创新方法,走创新发展道路。同时着力把研发机构建到企业,已在有条件的行业骨干企业组建了9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31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了887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夯实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基础。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3-11-11
(简答题)
材料1 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体制改革和促进经济转型发展,创新型国家建设迈向新征程。201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明确提出以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为重要抓手,全面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工作。6月初,科技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等15个部门和单位建立联合推进机制,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成效。 材料2 我国以培育创新型企业为抓手,大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在国民经济重点行业遴选676家创新型企业,带动省级新型企业8400多家,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运用创新方法,走创新发展道路。同时着力把研发机构建到企业,已在有条件的行业骨干企业组建了9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31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了887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夯实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基础。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3-11-11
(简答题)
材料1 “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增强综合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摘自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材料2 “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长期持续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体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材料3 “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引领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 ”——摘自2009年10月31日 《人民日报》第1版
(简答题)
材料1 “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增强综合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摘自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材料2 “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长期持续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体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材料3 “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引领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 ”——摘自2009年10月31日 《人民日报》第1版
(简答题)
材料1 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体制改革和促进经济转型发展,创新型国家建设迈向新征程。201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明确提出以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为重要抓手,全面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工作。6月初,科技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等15个部门和单位建立联合推进机制,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成效。 材料2 我国以培育创新型企业为抓手,大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在国民经济重点行业遴选676家创新型企业,带动省级新型企业8400多家,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运用创新方法,走创新发展道路。同时着力把研发机构建到企业,已在有条件的行业骨干企业组建了9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31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了887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夯实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基础。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3-11-11